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帝國的體育運動與殖民地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棒球運動研究
    (2011) 謝仕淵
    日治時期台灣棒球運動的發展,係在殖民帝國範圍內,建立日本與台灣間的中央與邊陲關係,同時在島內建立滲透至基層社會的體育行政體制推廣棒球。在此基礎上,棒球運動透過競爭與合作的形式,使殖民地三民族彼此互動構成同調集團,不同的棒球隊透過比賽的競爭與協調,最後將台灣視為整體,進而團結一致朝向日本甲子園大會的目標前進,表現殖民地臺灣的進步文明以及對母國的忠誠態度,由此也展現了1920年代同化政策脈絡下,棒球作為「帝國的體育運動」的意涵。 棒球具有追求身體健康、鼓勵競爭與講求節制、倡導團結合作與犧牲奉獻等目的,具體了現代社會的價值基礎。而在政治社會運動脈絡下,棒球是台灣人證明自我不落於日本人,甚至爭強於世界的手段,也是面對殖民者對於體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的批判基礎。 從事棒球的社群,對於棒球的價值認定也不盡相同,有些在刺激享樂與成就焦慮間彼此掙扎,也有不以輸贏僅為社交娛樂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棒球運動的物質現象與消費文化,對於棒球社群的自我認同與社群分類的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做為球迷則在享受激情、自我期許為棒球明星之間,呈現出大眾文化面貌。 然而,棒球運動的權威與仲裁者,如裁判與教練多為日本人,以及運動資源分配落差,甚至門票與球具的購買能力,大致具有日台差異現象,台灣人從事棒球雖被鼓勵全力求勝,然而面對殖民者時,卻又自覺不如。因此,棒球所體現的現代性價值,也不能脫離殖民地的背景脈絡,以及存在於其中的殖民關係。
  • Item
    石暘睢(1898-1964)文史調查事業之初探-兼論戰後初期的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6-12-??) 謝仕淵; Shih-yuan Hsieh
    1930年「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中的史料展覽會,1930年代「臺南市史料館」、「臺南市歷史館」以及延續至戰後的「臺南市立歷史館」均與石暘睢有關。被同好稱為「活字典」的石暘睢之調查事業,或受惠於在臺日人如村上玉吉等的啟發,因此他開始在都市計畫如火如荼開展的臺南市,進行石碑調查,將之保存在今赤崁樓與大南門外等地,並於物件調查時,保留了不同歷史層理中的空間訊息,給予追索從當代回溯日治、清領等階段,地方歷史變遷的重要線索。在皇民化運動的脈絡下,他對肖像、匾聯、神像等進行廣泛的調查,留下重要的文化資產。而其在挖掘李茂春墓與洪夫人墓的工作,也說明了他的文史調查活動,已非純粹的文人雅士之文藝活動,而是具有歷史考古之企圖。石氏的調查活動及其成果,往往也透過博物館或者展覽的型態與社會溝通。戰後,他所推動的被稱為歷史文物展等活動,企圖構建以臺南為主的地方歷史想像,然而,它的在地化途徑,使其所經歷的風景,並非故國河山的視野,恰好也是這條路,保留著我們追尋臺灣博物館發展歷程另一種可能──在殖民現代性與大中國史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