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4
  • Item
    中國知識分子在台的活動及文學創作研究---以日據、戰後初期為主(II)
    (2005/8-2006/7) 許俊雅
    中國知識分子在台活動及文學創作,除了明清仕宦、流寓人士外,日據時期 及戰後初期亦不少,這兩個時代的相關研究及文獻的彙編整理,迄今僅有極少數 的零星研究(如林慶彰主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台灣》),可開發空間仍極大。 這些來台復返台的知識分子除了將獨特的臺灣經驗轉化成人生的一種記憶 外,他們每個人有不同的心路歷程與心理狀態。當初他們基於甚麼樣的動機來到 台灣呢?百聞不如一見,從旁人的講述聽聞、典籍的閱讀、文化血緣的關聯,在 腦海中型塑而成的台灣,是如何與自己眼睛所親見,皮膚所親觸到的相對照?對 照之後的反應又是如何?他們將以何種立場來看台灣?立於何種角度來表達關 懷或批判之意?他們留下什麼影響,當時提出什麼看法等等,都是值得留意的。 本計畫試圖整合不同文類與學科的訓練,一方面個別探討每位來台知識分子的文 學活動與創作,同時對他們在台觀察的文學文化現象,在時代的並列中求異尋 同,考察不同階段不同知識文人浮沉於風起雲湧的時代變動下,其情感如何對 應,其作品有何創發,其對台灣的觀察如何呈現。期以歷史的宏觀角度出發,省 思台灣文化文學的現在與未來。 本計畫以三年為目標,第一階段兩年,擬以章太炎、梁啟超、郁達夫、王亞 南、江亢虎、江庸、揚風、李霽野、雷石榆、駱駝英為主,採實證方式,廣泛蒐 集並比較台灣、中國方面的相關材料,掌握中日台文化圈的交流等關係。這兩年 將彙編作品,以人為單元,依文體性質分類,再按照寫作時間先後予以編排,最 後並編纂「作品總目」、「作者索引」。第二階段擬以一年完成論文撰述「中國大 陸知識分子在台的活動觀察及文學創作研究-以日據、戰後初期為主」,並發表。 相信此計畫對於中、台文化交流應有其啟發和深思的作用,並為台灣文學研究提 供論述之議題。
  • Item
    臺灣翻譯名家譯作的蒐集、研究及數位化:以黎烈文、周學普、李魁賢、莫渝為重點
    (2006/8-2008/7) 許俊雅; 張靜二; 蘇照雅
    本計畫提出之緣由乃立於《西洋文學在臺灣研究書目(1946 年-2000 年) Research bibliography of western literature in Taiwan (1946-2000)》基礎上,整 理、研究四位譯家並建構臺灣翻譯名家學術網,關注長期被學術界忽視、遺忘 的翻譯名家,並著力推介其作品和翻譯成就,期待能與海內外各種學術組織展 開廣泛的交流及對話。 執行方式先資料蒐集、整理,進而展開研究、建立資料庫。將製作「譯作 年表」以「寫作紀事」,分為時間、年齡、地點、篇(書)名、完稿時間、發表 時間、出版資訊、備註等八個欄位。研究上則依個別譯家實際情況進行:翻譯 在臺灣近現代中的位置、翻譯與語言、翻譯與性別、翻譯與歷史建構、翻譯與 主體等議題。重新審視臺灣翻譯五十年來的文化變遷與文學現象,翻譯對臺灣 文學造成的各種影響與作用。針對主要出版社,主要譯者及出版現象加以描述。 同時探討譯文的更新與變貌;另對法語、德語文學在台灣的翻譯情形略作討論。 其他延伸之方向如:譯者因為個人和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的不同所表現在翻譯上 的差異,介紹「描述翻譯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 DTS)之翻 譯理論,探討文學作品、作者、譯者、原作、譯作、翻譯活動本身和社會彼此 之間的關係。 最終目標建立臺灣翻譯名家學術網,以記錄呈現臺灣20 世紀以來中外文學 的交流史、影響史與接受史,更為科學地透視20 世紀以來臺灣文學的曲折變遷 與意義生成,並提供學術與教學資源。
  • Item
    中國知識分子在台的活動及文學創作研究---以日據、戰後初期為主
    (2004/8-2005/7) 許俊雅
    中國知識分子在台活動及文學創作,除了明清仕宦、流寓人士外,日據時期 及戰後初期亦不少,這兩個時代的相關研究及文獻的彙編整理,迄今僅有極少數 的零星研究(如林慶彰主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台灣》),可開發空間仍極大。 這些來台復返台的知識分子除了將獨特的臺灣經驗轉化成人生的一種記憶 外,他們每個人有不同的心路歷程與心理狀態。當初他們基於甚麼樣的動機來到 台灣呢?百聞不如一見,從旁人的講述聽聞、典籍的閱讀、文化血緣的關聯,在 腦海中型塑而成的台灣,是如何與自己眼睛所親見,皮膚所親觸到的相對照?對 照之後的反應又是如何?他們將以何種立場來看台灣?立於何種角度來表達關 懷或批判之意?他們留下什麼影響,當時提出什麼看法等等,都是值得留意的。 本計畫試圖整合不同文類與學科的訓練,一方面個別探討每位來台知識分子的文 學活動與創作,同時對他們在台觀察的文學文化現象,在時代的並列中求異尋 同,考察不同階段不同知識文人浮沉於風起雲湧的時代變動下,其情感如何對 應,其作品有何創發,其對台灣的觀察如何呈現。期以歷史的宏觀角度出發,省 思台灣文化文學的現在與未來。 本計畫以三年為目標,第一階段兩年,擬以章太炎、梁啟超、郁達夫、王亞 南、江亢虎、江庸、錢歌川、李霽野、雷石榆、駱駝英為主,採實證方式,廣泛 蒐集並比較台灣、中國方面的相關材料,掌握中日台文化圈的交流等關係。這兩 年將彙編作品,以人為單元,依文體性質分類,再按照寫作時間先後予以編排, 最後並編纂「作品總目」、「作者索引」。第二階段擬以一年完成論文撰述「中國 大陸知識分子在台的活動觀察及文學創作研究-以日據、戰後初期為主」,並發 表。相信此計畫對於中、台文化交流應有其啟發和深思的作用,並為台灣文學研 究提供論述之議題。
  • Item
    足音集:
    (臺北市:萬卷樓。, 2011-01-01) 許俊雅
  • Item
    寫在散文邊上
    (臺北:九歌出版社。, 2009-10-01) 許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