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崔致遠漢詩音韻風格研究
    (2024) 蔡浩軒; Tsai, Hao-Hsuan
    本論文研究崔致遠(855-?)漢詩音韻風格,分別就「韻腳」、「頭韻」、「雙聲疊韻」與「平仄設計」四大面向針對全部127首漢詩進行探討,並就此四大面向與晚唐中土詩人李商隱、杜牧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在韻腳方面,崔詩絕大多數漢詩的用韻皆符合近體詩韻系統,少部分不符合近體詩韻的詩篇中以「寒桓+山刪」合韻模式為最多,可視為其代表性的合韻模式;頭韻方面,不論頭韻的組數為何,皆以舌根音的頭韻占最大宗,這點與中土詩人呈現者相同;雙聲疊韻方面,雙聲與頭韻一樣都是以舌根音為最多,疊韻部分「陰聲韻」與「陽聲韻」旗鼓相當,「入聲韻」則特少,顯示崔氏並不偏好單獨使用入聲韻;平仄設計方面,崔詩絕大部分詩篇皆完全合律(共105首),另有12首少部分不合律與10首過半不合律,與杜牧僅有1/2強完全合律可謂天壤之別,可歸因於兩人對於漢語聲、韻、調以及近體詩格律的掌握程度,而兩人的相同之處在於透過不合律的平仄鎔鑄各自的個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