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2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英語雙峰現象暨改進措施(2002/11-2003/03) 張武昌; 周中天; 葉錫南; 陳純音; 許月貴; 林正昌多年以來,臺灣省高中高職入學考試中,英語科的成績分佈統計幾乎都是呈雙峰曲線,顯示在我國的英語學習環境中,長久以來一直有一群數目相當穩定的「放棄者」(即低峰群),此一現象到今年國中畢業生基本學力測驗時,受到廣泛注意。其原因可能在於城鄉之間的學習資源不均,也可能與國中教師之教材設計與教學方法有關。無論如何,此一現象的因素複雜,實有必要作深入探討,並研擬改善計畫,以求具體改進。 本研究擬採蒐集試題與成績分析、文獻回顧、問卷調查、座談會、專家諮詢等方式進行,預期五個月完成,研究之預期成果如下: 1.探討英語成績雙峰現象的主因。 2.了解國中英語教學現況。 3.雙峰現象改進措施。Item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語文領域(外國語文)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2013/07-2013/12) 張武昌; 葉錫南; 楊承淑; 游毓玲; 陳秋蘭; 林于仙有鑑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所面臨的九年一貫與後中階段課程銜接問題,國家教育研究院於領域綱要頒布(105年)之前將先行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以探討目前各學習領域/科目於實施時所面臨的各學習階段的之縱向銜接、以及各科目間之橫向連結問題。因此本子計畫將以國民中小學現行九年一貫英語領域課程綱要、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英文」課程綱要、高職階段語文領域英語文課程綱要、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英文」課程指引、以及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第二外國語」課程綱要為主要研究文本,探究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英文科課程綱要的學習架構與基本知識內容及課程組織方式。透過文件分析、相關文獻探討、以及焦點座談等方法,提出對於英語科及後中選修科目第二外語課程目標、組織方式、學習內容架構的建議原則與方向,做為研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外國語文領域課程綱要之建議。Item 台灣的英語教育政策(2009/04/17-18) 張武昌; 廖美玲; 陳秋蘭; 周碩貴; 葉錫南; 游毓玲; 黃金誠Item 台灣英語教育政策對英語教學影響調查研究(2008/05/03-04) 張武昌; 葉錫南; 周碩貴; 游毓玲; 陳秋蘭; 廖美玲Item 大一英文之後(2005-06-05) 陳秋蘭; 葉錫南Item 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課程政策形塑與實施之議題脈絡分析(2009/08-2011/07) 程玉秀; 葉錫南Item 建構外語語言技能焦慮結構模型(2011/08-2012/07) 程玉秀; 葉錫南本研究主要目的便在透過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統計技術來檢視各第二(外)語聽、說、讀、寫焦慮間的關係,並建構一個語言技能焦慮結構模式,進而檢驗該結構模式在不同族群(國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間的穩定性。鑑於目前具信、效度證據的第二(外)語聆聽、口說、閱讀、和寫作焦慮量表過長,在執行結構方程式分析時造成參數估計的困難,而且部分量表內容又不適合國、高中學生,本研究第一年度之工作重點在依據Lang (1971)的三元焦慮理論,編製更合適的焦慮量表,使每一語言技能焦慮量表都涵蓋生理感應、認知、以及行為三個構面,藉此形成各語言技能焦慮的三個指標變數(indicator)。目前已經完成國中、高中和大學學生焦點團體訪談稿之轉譯及分析,也完成文獻上相關量表之項目分析,初步研究結果將據以編製量表題項。Item 建構外語語言技能焦慮結構模型(2012/08-2013/07) 程玉秀; 葉錫南發現特定語言技能焦慮(language-skill-specific anxiety)為第二(外)語語言焦慮研究領 域一項重要突破。自1990年代末期以來,鎖定聆聽、口說、閱讀、或寫作等某特定語言 技能焦慮的研究已相當豐富。然而,第二(外)語語言技能焦慮彼此間,以及與一般性的 語言焦慮間之關係如何,卻仍待釐清。釐清上述問題一方面有益於理解語言焦慮的特 質,更有助於語言焦慮理論的建構和突破。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便在透過結構方程模 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統計技術來檢視各第二(外)語聽、說、讀、寫焦慮間的 關係,並建構一個語言技能焦慮結構模式,進而檢驗該結構模式在不同族群(國中生、 高中生、和大學生)間的穩定性。然而,鑑於目前具信、效度證據的第二(外)語聆聽、口 說、閱讀、和寫作焦慮量表過長,在執行結構方程式分析時造成參數估計的困難,而且 部分量表內容又不適合國、高中學生,本研究擬先編製更合適的焦慮量表。整個計畫將 用兩年時間完成:第一年先依據Lang (1971)的三元焦慮理論編製英(外)語聽、說、讀、 寫焦慮量表,使每一語言技能焦慮量表都涵蓋生理感應、認知、以及行為三個構面,藉 此形成各語言技能焦慮的三個指標變數(indicator)。第二年則將先驗證各個語言技能焦慮 構念之測量模式,進而比較四個假設的語言焦慮結構模型,以尋求最佳的語言技能焦慮 結構模型,最後將檢視該結構模型的跨組穩定性。Item 外語焦慮相關因素探討:高中、國中、國小跨階段研究(2007/08-2008/07) 程玉秀; 葉錫南三十年來有關第二語言焦慮的研究為數可觀,但審視相關文獻可發現第二語言焦慮的研究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和尚未探討的議題,本研究乃針對其中三項不足之處所設計:(一)先前研究已找出許多與第二語言焦慮密切相關的情意、認知、和背景因素,但這些因素對焦慮的相對影響力尚未釐清;(二)大部分的第二語言焦慮研究都是以大學生或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鮮少研究探討小學生的第二語言焦慮;(三)目前探討學習時間長短對第二語言焦慮的影響,都只限於針對某一教育階層(大學生或中學生)各年級或各能力等級之學生進行比較,研究結果無法呈現第二語言焦慮的長程演變趨勢。鑑於以上問題,本研究擬將與第二語言焦慮關係較為密切的數個因素同時納入研究中檢視,藉以瞭解這些因素對焦慮之相對影響力;同時亦將納入鮮少研究的國小學生,比較國小、國中、和高中三個教育階段學生的焦慮程度和可能影響焦慮程度的因素。 本研究將採問卷調查法進行,問卷內容除個人背景資料外,主要含有「英語學習動機量表」、「英語課堂焦慮量表」、「英語學習信念量表」、以及「英語課堂氣氛量表」。研究對像為台灣小學(三到六年級)、國中(九年一貫政策實施後的七年級到九年級)、和高中(一到三年級)的學生。正式施測階段,預計先抽取二十所國小、二十所國中和二十所高中參與研究;接著在每個抽取的學校各年級中抽取一班學生做為樣本。在未剔除無效問卷前之樣本數暫訂為6000人。除了敘述性統計外,所收集之資料將進行相關分析、回歸分析、變異數分析、以及趨勢分析等。Item 第二語言寫作焦慮量表(英語為外語版)之跨文化確認研究(2005/08-2006/07) 程玉秀; 葉錫南本計畫旨在延續主持人於2000-2001 年由國科會補助進行的「第二語言寫作焦慮量 表(SLWAI)編製」研究。該量表係依據Lang (1971)的三元焦慮理論編製題項所得。量表 內容共涵蓋第二語言寫作焦慮的生理/身體、認知、和行為等三個面向。所以SLWAI 除 了可當成一個總量表使用外,還可根據研究或診斷需要分成三個份量表,分別計算學習 者在上述三面向所呈現的焦慮指數。經內部一致性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相關性分 析,初步證實SLWAI 總量表和各份量表皆具有令人滿意的信度和效度。 然而量表發展專家DeVellis (1991)認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需不斷檢視,藉以修正量 表。而心理學專家(Hui & Triandis, 1985; Watkins, 1994)則提醒在將理論建構或測量工具 推廣到不同文化前,需檢視該工具或理論在不同文化所呈現的效度、信度、和適切性。 職是之故,本研究擬針對先前編製之SLWAI 進一步對四個以英語為外語國家的學生(含 台灣)進行跨文化的確認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三:(一)在台灣採取新樣本,再度檢視 SLWAI 使用在台灣學生身上時的效度及信度,並以驗證性因素分析方式進一步驗證 SLWAI 所企圖涵蓋的三個焦慮面向。(二)檢視該量表在不同文化中的效度及信度。(三) 以驗證性因素分析法探究該量表的內部建構層面是否適用於不同文化。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