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雲林縣口湖地區土壤鹽化現象之研究
    (2006) 葉昕祐
    摘 要 臺灣西部沿海地區因降雨時空分布不均,近幾十年來,許多地區不得不長期超抽地下水以補充地面水之不足,除了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之外,也會引起地層下陷現象,因而引起海水倒灌,甚至有海水入侵地下含水層之疑慮。研究區水產養殖採用高密度、較集約的養殖方式,使養殖池水水質快速惡化,養殖業者為了提高水產養殖產量,多以不斷換水的方式來解決魚塭水質惡化之現象,養殖業者對於池中之廢水,通常採用隨地放流的方式,不會排入特定渠道,而鹹水魚塭隨地放流時容易滲入地下使土壤鹽化。此外,依《據雲林縣發展史》記載:口湖鄉原為一潟湖與沼澤,潟湖的堆積環境有其獨特性,土壤性質理當與其他非潟湖區有些不同,土壤鹽化的狀況應會有所差異。本研究希望可以研究不同土壤因子對研究區土壤鹽分高低分布之影響。 本研究分夏、冬半年至研究區採樣,共採33個樣點,要求採樣的土壤必須能代表當地普遍的土壤分層及理化性質,每樣點分0-30公分、30-60公分、60公分以下三層採樣,總共99個樣本。土樣泡製飽和淬取液後,進行土壤化性實驗,分析土壤中的陰陽離子,測量後的數值化成當量濃度,後再分析其數值。 電導度值分析得出,研究區有土壤鹽分含量高之問題,與1957年數據比對有土壤鹽化之情況,大致呈現沿海鹽分含量高於內陸,冬季高於夏季的狀況。利用Piper’s水質菱形圖發現研究區沿海地區土壤主要受到海水污染;內陸地區主要受到農業污染。研究區沿海地區疑似有受到海水入侵,但海水倒灌對研究區土壤鹽度空間分布之影響有限;魚塭放流水可能造成研究區地表局部地區土壤電導度高於周圍地區之原因;古潟湖區之土壤主要受到海水影響,且推測現今魚塭位置的選擇,即反映古潟湖的區位。利用電導度冬夏之比較發現毛細管作用應為造成土層Ⅰ冬季高於夏季之主因,經由土層Ⅰ、土層Ⅱ與土層Ⅲ土壤之質地分區圖發現,研究區到了60公分以下出現一局部難透水層,故本研究推論應為此層水位應受局部難透水層影響產生的「棲留水」形成的毛細管作用影響。
  • Item
    雲林縣口湖地區土壤鹽化現象的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8-05-01) 葉昕祐; 韋煙灶 
    由於下水超抽使得研究區地下水之水理水頭下降,更導致當地的地層下陷,使得區內農地可能因地層下陷及海水入侵而遭受污染。在2005年7月及2006年1月兩次調查共採樣了研究區33個點位及198個土壤樣本,進行土壤化性分析,分析的項目包括:土壤飽和抽取液之pH、電導度值,以及□、□、□、□、□、□、H□、C□、N□等9組離子濃度,利用Piper水質結構圖、pH、電導度等指標,配合土壤圖、地下水水位、水文地質、氣候、微地形、歷史文獻等地理資訊進行空間分析。分析的結果顯示:區內土培樣本的鹽度均已屬於不適於耕作狀況;土壤鹽度空間分佈大致以內陸向海岸遞增;不同土層間的鹽度大呈現向下遞減的趨勢,且沿海地區土層污染源主要來自海水,內陸地區其污染源主要為農業污染。研究顯示:本區的土壤鹽度與古潟湖堆積環境、土壤水作用力、養殖漁業放流水、距海遠近等因素關係密切;其次,在洪氾期間農地土壤鹽度有下降的現象,土壤電導度值與海水的電導度值差距頗大,與一般人視海水倒灌是造成土壤鹽化的原因之認知有所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