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從多期圖資影像探討1904-2009年間旗山溪氾濫原的地形變遷
    (2010) 翁毓穗
    臺灣地區地狹人稠,隨著經濟發展及河岸工事的興修,山區河谷上的聚落與農田不斷擴展,河道寬度也日益縮減,而近年來極端降雨(洪水)事件的頻率提高(Liu, et al., 2009),實有必要探討各河谷平原的受災風險。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河流在自然狀態下(少有人為干擾時)的地形特徵,及其受人為干擾後的地形與土地利用變化,並透過強降雨事件,檢視河岸的受災處是否為河流自然作用的範圍,研究區為莫拉克颱風時受創嚴重的旗山溪河谷(旗山至三民間)。 本研究判釋1904-2009年間共8版地形圖、航空照片、正射影像等圖資影像,繪製谷床氾濫原上的地形分類圖(geomorphological map),包括河階與扇階、氾濫原、沖積扇、主要流路、次要流路、舊流路、沙洲(含植被狀態)。並以1948年的航空照片為基準,與日治時期圖資套疊比對,確認旗山溪於1904-1948年間尚處於近自然狀態,其地形特徵反映出河流自然作用的方式與範圍。1948、1985、1999年三套航空照片的比對結果則顯示,研究區的地形與土地覆蓋在20世紀後半期有顯著的變化,隨著河川工事的興修,河道流路範圍逐漸縮減,氾濫原上的人為開墾逐漸增加,並呈現由下游往上游逐步開發的趨勢。2009年莫拉克颱風在本研究區造成災害的地形作用各河段不同:最下游的旗山至杉林段以主流向兩岸溢淹和河岸側蝕為主;杉林至甲仙段以主流溢淹到突洲為主;甲仙至小林段主河道原偏西側,颱風洪水主要向東側溢淹;最上游段(民族至民生)主要是支流現生沖積扇的再堆積作用造成。 值得注意的是,莫拉克颱風時旗山溪研究區之洪水溢淹的範圍,皆為20世紀前半葉河岸工事興修前的河道流路或河岸低地,換句話說,莫拉克颱風之降雨規模和引發的洪水,雖造成多處堤防或護岸受損,但洪水溢淹區域並未超出過去之近自然狀態的河道範圍。20世紀是臺灣快速向中上游河谷開發的時期,為促進地方和國家發展,主要河川多經歷河川工事興修與河川地開發的過程。隨著臺灣地區高強度降雨比例的提高,有必要檢視河流沿岸洪水溢淹的潛在風險,而確認早期近自然流路範圍與河岸低地等潛在受災位置,將有助於國土再規劃與減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