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大陸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以余華、蘇童為例
    (2010/8-2011/7) 石曉楓
    〈大陸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以余華、蘇童為例〉 筆者近年集中處理臺灣成長小說的發展脈絡,本年度起決定由大陸方面進行雙軌觀 察。大陸成長書寫裡常見的主題,厥為「家變」、「暴力」與「性愛」。其中「家變」部 分筆者已有專書處理,至於「暴力」與「性愛」則皆與「身體」主題息息相關,本年度 起乃決定開始進行身體書寫領域的開發。 論題所謂「文革小說」,乃是指余華、蘇童小說中明確以文化大革命為時代背景的 作品;至於其他間接描述文革的作品,則作為輔助文本。至於將余華(1960-)與蘇童 (1963-)並稱,乃因二人成長地域、創作崛起時期及風格俱相近,而其童年又正逢文革 開展之初,余華、蘇童以童稚之眼觀照歷史,較之其他文革小說,因此更具備冷酷色彩 與荒誕特質。 此種荒誕特質尤其展現在身體的書寫上。余華小說中不憚其煩地展示著各種相異的 身體狀態,身體受難的過程,在余華小說中遂成為無法漠視的存在。而蘇童對於香椿街 暴力的渲染與虛構,可視為「政治身體」反映到「少年身體」的展現;對於父輩身體的 極盡色情化、肉體消亡所表現的狂歡狀態,也饒富意味。至其新作《河岸》,以身體胎 記指認的血統論,使歷史成為原罪,欲望亦是原罪,受罰的則是個人身體。 經由文本細繹,筆者意圖思考並解決的問題是:余華與蘇童的身體書寫,是否意味 著某種無可迴避的集體記憶?作家前、後期作品所展現對於文革的態度與思考,已有所 轉變,前期小說裡的灰暗視界究竟表達了什麼?後期的戲謔敘事又是否反向消解、或簡 化了身體書寫背後複雜的能量?其他如「飢餓」與「疼痛」,在小說中如何呈顯為革命 的倫理美學?酷刑如何展現為製造痛苦的量化藝術?死亡又如何進入宏大敘事,而形成 差異性問題?這些思考都饒富意義。 在余華與蘇童的文革小說裡,身體與政治、社會、權力互為糾葛,經由身體書寫, 或許我們可以提問,歷史究竟銘刻了什麼樣的痕跡在身體上?或者竟如蘇童在《河岸》 裡的反覆喟嘆:最終,「歷史是謎」?
  • Item
    大陸文革小說中的身體狂歡敘事及其意義—以王小波、閻連科為主要討論對象
    (2011/8-2012/7) 石曉楓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大陸進入「新時期文學」階段,一波波重寫歷史的新潮方興未 艾。實際上,留連創傷本就是對於文革反思的動力之一。筆者於上個年度以大陸「一九 六○年代出生作家群」中的余華(1960-)、蘇童(1963-)為例,指出冷酷色彩與荒誕特 質,是此輩作家對於文革回憶的主要表述策略。本年度起,則計畫以「一九五○年代出 生作家群」中的王小波(1952-)、閻連科(1958-)為例,進行另一波關於文革身體書寫 特色的闡發。 相對於余華、蘇童等對於肉身悚懼、肉身懲罰以及暴力、死亡與瘋癲的書寫,王小 波與閻連科則以肉體的狂歡與語言的戲謔書寫文革。王小波作品中充滿狂歡色彩的性愛 講述,是對文革政治和極權專制的反抗,同時也展示了邊緣小人物的黑色幽默,他們在 放縱性欲的同時,也放逐了革命的真理。戲謔與拆解,遂形成王小波文革敍事的特色。 至於閻連科則將政治狂歡與性愛狂歡結合得天衣無縫,《堅硬如水》中男女主角革命、 偷情兩不誤的鬧劇;《為人民服務》裡關於文革語言的反覆借用,在在展現出某種混合 憤怒與嘲諷的「文革」狂歡記憶。 經由文本細繹,筆者意圖思考並解決的問題是:王小波、閻連科的身體書寫,究竟 是一代人無可迴避的集體記憶表述,或是時代書寫風潮的習染使然?其背後隱藏的文化 立場與精神取向,經歷了何等變遷?此外,文本裡對於狂歡敍事手法的運用,與巴赫汀 的廣場空間與狂歡概念有何異同?「狂歡」敘事是否已展現出批判的精神深度,以及破 壞中的再生?或者反而形成新世紀文學某種「混亂的美學」與「歷史遊戲化」的弊端? 新生代作家所謂的欲望寫作、身體狂歡,在概念上又產生何等質變?狂歡究竟伊於胡 底?凡此思考及檢討,都將有助於我們看清當代狂歡書寫的意義與侷限。
  • Item
    「革命加戀愛」小說中身體書寫的轉變及其意義
    (2012/8-2013/7) 石曉楓
    本計畫預計以三年時間,分別對一九二○年代末至三○年代、大陸「十七年 小說」以及「新時期」小說中,以「革命加戀愛」為題材的創作進行考察,而研 究重點則置於其中身體書寫的轉變及意義分析。 在三○年代小說部分,預計先擇取蔣光慈、茅盾、洪靈菲三位作家作品為主。 蔣光慈為「革命加戀愛」小說的開山之祖;茅盾所顯示意義則為其在創作與批評 中態度的曖昧與多重性;至於洪靈菲作品裡所描寫的「哭泣身體」,則是此類型 創作中較為特殊者。 「十七年小說」部分,本計畫預計分兩個方向進行素材的過濾、擇取與閱讀, 一類是寫一九四九以前戰爭時期中的革命、戀愛與身體,此類長篇作品卷帙浩 繁,以楊沫《青春之歌》等為代表;另一類則是描繪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在革 命建設目的高懸下的戀愛/夫妻關係與身體表達,如秦也牧〈我們夫婦之間〉等。 「新時期」小說部分,則鎖定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張賢亮、陳忠實、王小波、 閻連科等人對於革命/戀愛身體的操作與顛覆。 本計畫的特殊之處,在於對「革命加戀愛」小說的討論,自茅盾以降,一般 集中於敘事模式的歸納,以及彼此消長、互動關係的探討等,但計畫意圖另闢蹊 徑,從作品內容及作家個人態度多重而游移的身體表述與觀念裡,探測、重讀文 本間的罅隙。本計畫的最終目的則是希望藉由脈絡化的研究,建立「革命加戀愛」 小說裡關於「身體」表述初步的歷史流變軌跡,並指出其意義,以為後續更細密 的身體史研究奠定基礎。
  • Item
    革命與性愛的極樂戰場──閻連科《堅硬如水》中的身體書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2-06-01) 石曉楓
  • Item
    革命與性愛的極樂戰場 ──閻連科《堅硬如水》中的身體書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2-06-??) 石曉楓; Shih, Hsiao-feng
    閻連科(1958-)初涉文壇之初,本以對中國鄉土社會中底層苦難生活的書寫知名,一九九○年代中後期起,他在苦難敘事中添加了狂歡化的因素和色彩,借用「革命加戀愛」模式,描摹一場場啼笑交錯的鬧劇。在其長篇《堅硬如水》2001)裡,閻連科重新講述文革歷史,小說中革命理想與性愛的激情互為激盪,其中關於性障礙、性激情、性虐待、性受虐等細節講述,被論者視之為「變態心理」的展現。此外,文革口號、歌曲、政治標語亦隨處充斥;而對毛澤東著作、語錄等革命話語的嫁接、戲仿與重複,更形成性愛與政治話語的狂歡狀態。閻連科在《堅硬如水》中,將革命與性愛的同構關係反覆演練,是否為對一九二○年代以來「革命加戀愛」小說的承襲與變形?其間人物的身體與身體、身體與空間之間,產生何種互動關係?而藉由全書狂歡式的語言,閻連科意欲表達什麼樣的文革情境?「狂歡」敘事又是否已展現出破壞中的再生意義?凡此俱為本論文所欲探討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