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V-卻-(O)」結構演變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9-03-01) 王錦慧
  • Item
    論「V到」結構的歷史發展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3-06-01) 王錦慧
  • Item
    趨向補語「起」與「起來」在近代漢語中的用法探討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6-12-01) 王錦慧
    本文主要從語音屬性與句式特色的角度,探討趨向補語「起」「起來」在代漢語中的用法,並將論述時間面擴及現代漢語普通話、方言,以窺得整個演變軌跡。 由低處移向高處(趨向意義)、聚攏、穩存、凸起(結果意義)、「+始動、+動態持續」(狀態意義)是「起」與「起來」的主要語意特徵。「來」除了表示向著說話者位移的趨向意義,另有連接前後分句以及結句作用。「起」可以是「+始動、-動態持續」,強調起始動作義。「起」的語意可擴展至「上」「出」的範疇,閩南方言中「起」具有普通話中,「起」與「上」兩種功能可作為印證。表示狀態意義的「起」「起來」進一步虛化,由動相進入動貌階段,相當「了1」。 單音節動詞與「起」「起來」搭配是主流,動詞類型集中於動作動詞與言說動詞。當賓話由多個子句組合而成,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言談內容,不適合在句末出現「來」,採用「V起O」形式,顯現「來」與「起」之間不能相隔太遠的特性。形容詞一般出現在「起來」形式中,但是現代方言打破此種規律,有「形+起」的用法。音節形成對於漢語句式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V起」「V起O」「V起O來」出現頻率高,反映漢語詞彙單位雙音節形式特色。「VO起來」的「O」如果由單音節詞充當,「VO」產生詞化現象,可當作雙音節動詞。「單V起來」中,「起來」已經融合成一個雙音節詞」是「一二」節奏形式,為動趨式帶來新的風貌。觀察分布情形,明清時期,「起來」更為活躍,已有超越「起」的趨勢。
  • Item
    「V - 卻 - (○)」結構演變研究
    (國文學系, 2009-03-??) 王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