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台北縣淡水鎮閩南話研究
    (2010) 王桂蘭
    台北縣淡水鎮是台灣內部少數幾個老同安腔的方言點。本文就聲、韻、調三方面做探討,除了傳統方言學的基礎外,也加入地理語言學的調查,兼顧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語言調查。 本文的研究目地如下: 1、紀錄淡水鎮目前的語言音系,並和台北、金門和馬公這三個皆為同安音系的方言點做比較。 2、藉由詞彙的比較,整理出淡水當地特殊的詞彙,還有與其他三個方言點的異同處。挑選出幾個特殊詞彙,做地理語言學的調查並繪製語言地圖。 3、除了語言的調查,也訪問當地的歌謠與俗諺,並重語言與文化的保存。 除了文獻蒐集外,地理語言學調查共計26個特殊詞彙,發音人皆為老年層,共33位發音人。 本文的結論: 1、就音韻特點來看,淡水鎮依舊保留著同安腔的特色,但是略有變動的情形。科韻字與居韻字唸/e/與//,有逐漸朝/e/與/i/移動的跡象;陽平變調唸低平調,但部分詞彙改唸中平調,發現有受到優勢腔的影響。 2、方言地圖配合方言周圈論等其他理論來看,語言的變化多是由都市的中心開始,淡水鎮也不例外,由淡水鎮中心先產生了變化,帶動鄰近里別的變化,而距離都市中心偏遠的地方則較能保留住原始的語音。 3、地域特色詞是因應地區性的不同所產生的,每個地方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在歷史與地理的交織縱橫下,往往會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特殊詞彙,或是地域性強的特色詞,這樣的地域性特色詞有時也會強過一些被用來判斷漳泉語音的詞彙,打破漳泉地域的界線,是可以蒐集與發展的部分。
  • Item
    馬來西亞檳城福建話研究
    (2017) 王桂蘭; Wang, Kuei-Lan
    本文主要關注3個焦點:檳城福建話的語言特色;以符碼優先理論看檳城的招牌與《檳城新報》內的廣告;解碼百年前檳城街道名稱內的語言密碼與文化意涵。 首先透過語言調查,整理檳城福建話的語音系統,並與相關的次方言比較,得出檳城福建話與漳州、龍海更為接近。由於語言接觸的關係,檳城福建話內有著馬來語、英語的借詞,也讓檳城福建話不同於其他地區的閩南語。 其次,招牌是語言景觀中重要的一環。透過對招牌的解讀觀看實體世界的語言如何呈現在檳城的招牌上。《檳城新報》的語言景觀多元而豐富,不論是煙或酒類廣告的語言數量以多語言為常態。語言景觀具有傳遞訊息和象徵的功能,這些看得見、讀得到的報章雜誌與招牌,傳遞出檳城當地多元族群的互動。 最後,路名是語言與文化結合的產物,背後蘊藏著相關的歷史記憶。本文以Lo Man Yuk的路名記錄為研究材料,著重福建話路名的分析,並探究隱藏在路名中的語言特色及文化語詞。語言特色有著「兼具漳、廈特色」,尤其是「漳州腔」的比例最多。面對外來語,主要以音譯相關方式進行外來語的借用。文化語詞上,能看到海外華人在血緣、地緣、業緣這3方面的互動性很高,也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在其中。 了解一個語言可以透過多方視角進行。本文以傳統語言學、語言景觀與文獻梳理的方式,描繪出平面的語言系統、特徵,和立體的廣告招牌現象,以呈現檳城福建話的在地性與特殊性。
  • Item
    〈Chinese Names of Streets in Penang〉內的語言現象與文化語詞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7-10-??) 王桂蘭; Ong, Kui-lan
    〈Chinese Names of Streets in Penang〉是Lo Man Yuk 於1900年在《Journal of the Straits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發表的資料,重點在於記錄檳城的路名。檳城的主要使用語言是福建話,但除了漢字,也會使用「白話字」標記百年前檳城福建話的讀音。從這份資料能看到一些語言現象,如不僅有漳州腔、廈門腔的特色,也有「角美腔」。當時的福建話面對馬來話,也有製造新詞的能力。吸收外來語詞的策略是「譯音法」與「音兼意譯法」。如「Ara Kuda」直接吸收「亞刺古打」為À-lah kú-tá,這是「譯音法」。「Carnarvon Lane」對應為「Kampong inside」,「Kampong」是馬來話「庄頭」的意思,福建話寫為「鑑光內」Kàm-kong lāi,是將Kampong照音翻譯後,才加上福建話表示在內部的「lāi」以形成新詞。這是「音兼意譯法」。路名的命名與生活經驗、族群有關係。「人」是文化的創作者,於此要討論的文化語詞,以「人」為中心,分成「職業」、「族群、方言群」、「公司、組織」、「宗教」及「人名」這五種類型。舉例來說,如「打石街」Phah chi h ke、「潮洲街」Tiô-chiu ke、「姓陳公司」Sìⁿ Tân kong-si、「觀音亭前」Koan im têng chêng、「亞貴街」A kuì ke這些文化詞彙。本文要從〈Chinese Names of Streets in Penang〉這份資料了解19世紀檳城福建話的語言現象及文化語詞。這些語言、文化語詞能讓我們對檳城華人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
  • Item
    麻六甲的過去與現況:以華人語言與文化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3-04-??) 陳慕真; 蔡惠名; 王桂蘭
    本期的研究紀要介紹的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事務處推動國際學術合作交流補助的「麻六甲的過去與現況——以華人語言與文化為例」計畫案,由賀安娟老師帶領博士生陳慕真、蔡惠名、王桂蘭到馬來西亞的研究成果。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關係密切,許多語言、文化等現象具有關連性。因此本文也將提及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補助的「東南亞華人移民文獻專業實習計畫」一案,視情況補充新加坡的語言與文化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