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3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應用網格化雨量資料建立臺灣各流域年尺度之雨量─流量關係(地理學系, 2021-12-??) 邱繼成; 林冠州; 李宗祐; 王文誠; Chi-Cheng Chiu, Guan-Zhou Lin, Tsung-Yu Lee, Wen-Cheng Wang雨量轉換成河川流量的比例決定了直接可利用水資源量,然而卻鮮少研究全面性地針對全臺灣的集水區瞭解其雨量─流量關係,河川流量是區域發展的核心資源,其量化為評估區域水資源永續利用之必要步驟。本研究利用TCCIP公告的全臺灣雨量網格資料及水利署與臺灣電力公司所提供的流量資料,選定107個集水區分析其自1960年至2017年間平均年雨量、年流量、年逕流係數、年實際蒸發散的空間分佈及歷年之變化趨勢,並建立107個集水區年時間尺度之雨量─流量線性關係式(年流量=a × 年雨量+b),做為河川流量水資源估計的基礎工具。結果顯示,全臺灣各集水區年流量在空間及時間上無顯著變化趨勢,然對應流量資料之年雨量卻普遍呈上升趨勢,儘管未達統計顯著卻導致共有21個集水區的逕流係數達顯著下降的趨勢並主要集中在北區與南區,而逕流係數顯著上升的區域則集中於中區及東區;所有集水區的雨量與流量均呈現非常好的線性關係且達到顯著,R2值大於0.7的測站數高達71個;集水區間a、b值的差異及實際蒸發散的估計無空間分佈特性,且有25集水區的年流量大於年雨量,其原因待查。但不管其發生的原因為何,發生的原因均持續地且系統性地影響著雨流關係,顯示良好的雨量關係式仍有很高的應用價值。Item 環境災害重建的後政治民粹主義:臺東縣之個案研究(地理學系, 2015-05-??) 王文誠; Wen-Cheng Wang為回應對全球環境議題的關懷,本研究就空間治理的脈絡,檢驗自然環境災害過後,重建的「政治性」空間。每當環境災害後,媒體傳播災難畫面,隨即大量的經費投入重建「災區」;沒有太多的土地規劃討論、沒有太多的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也沒有太多的政策評估、更沒有環境影響評估來探討和審議「重建」對環境的衝擊。這樣的災後重建,某些程度上呈現出一種所謂「後政治」的狀況。對於「抵抗環境災害」採取一致性認同的策略,超越中央地方尺度、超越黨派對立,強調「救災」共識的凝聚與建構。並且,據此動員國家、企業、居民、社區團體及專家學者參與重建。本文受到當下「後政治」學者的啟發,以臺東縣做為災後重建的個案研究,透過現地考察及訪談的田野經驗,就後政治狀況和民粹主義交織的架構,配置在重建過程的計畫與實踐,討論災後重建如何型塑「後政治民粹主義」的特定編排。亦即,由於水泥工程中介所挪用的國家資本;新自由主義在國家動員市場的機制中愈加鞏固;以及,國家透過政策的介入,無論在法令、預算、和土地使用的權力上,提供共識政治的建構。Item 發展澎湖南方四島為海洋國家公園之社會與經濟認知(內政部營建署, 2015-06-01) 許嘉恩; 王文誠Item 演化經濟地理---台灣紡織暨成衣產業空間的考察(2010/08-2011/07) 王文誠; 鄭國彬演化經濟地理:台灣紡織暨成衣產業空間的考察 本計畫三年的整體目標是:考察紡織暨成衣產業在臺灣各區域,就不同的尺度中, 知識演化過程和區域制度關係基礎,如何構成演化經濟地理。首先,瞭解紡織暨成衣產 業微觀層面行動,調查知識創造的演化過程中,經濟地理如何提供必要見解。第二,探 察中觀層面紡織暨成衣產業的空間群聚、空間組織模式、及網絡關係經濟地理。第三, 分析宏觀層面在紡織暨成衣產業地域或國家總體,制度動態如何形塑發展路徑。並進一 步地,利用這些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的演化見解,以發展解釋性的計劃。爰此,本計 畫可以檢討和重新解釋現存產業,其相似和互補之空間群聚的演化。 執行計畫開始,重新梳理演化經濟地理學理論架構,更細緻地檢驗經濟地理學中「演 化的」影響,對臺灣長期紡織暨成衣產業發展歷程。第一年的目標,透過經由對公司負 責人面對面訪談,獲得微觀層次的資料。包括桃園、彰化、雲林及臺南等地區,做為質 化、有評價力的理論化。第二年計畫則透過郵寄問卷,系統性地收集田野資料,就四個 區域做為多變量分析的代表性樣本為主,分析比較。第三年,則透過利用以上調查的資 料,加上國家的工商普查的整體性資料,就正式模型建構與地理資訊系統應用達成研究 目標。Item 公民治理與社會發展的課題分析與參考架構-以高雄地區1989-2011的環境管理、都會治理、兩岸交流與公共事務教育為例-五都新制後的高雄市都會治理(2013/01-2013/12) 王文誠子計畫四題目:五都新制後的高雄市都會治理 無論是邁向全球城市、或是厚實地方制度的安排,行政區域改制的治理是一個 主要的權力途徑;同時,尺度治理的重構也是臺灣在全球架構下發展變動的新挑 戰。本子計畫四《五都新制後的高雄市都會治理》,係根據公民治理參考架構就高 雄市都會治理課題進行分析。運用社會判斷理論及互動管理的實驗方法,進行決策 者主觀認知與客觀事實之整合分析。首先,就觀念性層次而言,透過深度訪談分析 多元當事人對於高雄市都會發展與都會治理現況之認知。再透過資訊整合理論求取 多方當事人群體動態(社會平均)的模式,以建構與個體權重的衡量求取。並且,運 用社會判斷理論之多元迴歸及修正透鏡模式的實驗方法,探討受測者(治理決策者) 個體在多元社會中對於公共決策的認知判斷、瞭解程度以及確認學習效果。其次, 就實證性層次而言,透過第一手資料的收集,探討高雄市都會治理策略、規劃與體 制的課題觀點與制約因素。並且,進一步針對多方當事人個體對於高雄市都會發展 規劃的判斷認知(實務操作互動管理),以作為跨域治理分析。最後,依前述分析 結果,檢視高雄市都會治理結構與執行績效問題,就政策行銷與地區行銷策略提出 策略性建議。Item 澎湖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社會經濟影響及發展策略研析(2012/02-2012/12) 王文誠; 蘇淑娟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於核定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計畫時,函示由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統籌東沙環礁及其他可能評估設立的綠島、北方三島、澎湖群島等島嶼或海洋型國家公園,以收整合之效。 澎湖南方四島係指東嶼坪、西嶼坪、東吉嶼、西吉嶼等四島,澎湖南方四島環境開發程度低,人文地景與自然保育條件良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玄武岩地質景觀與特殊的歷史人文資源,具有劃設為國家公園之潛質。然而澎湖南方四島居民與外來旅遊業者及遊客等,對於資源的利用情形與態度,以及相關社會經濟活動,將對未來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產生很大的影響。 澎湖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目前正在籌畫中,然國家公園之劃設,除了保育自然資源外,也會造成當地社會與經濟活動的轉變。因此,本計畫期能在國家公園尚未成立之時,先行瞭解國家公園對當地社會經濟既有與未來可能的影響,並經由深入分析與探討這些影響與轉變,研擬未來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發展策略。 本計畫擬針對當地社會經濟狀況進行了解與研究,期能以生態島為目標,建立澎湖南方四島之社會經濟狀態的基礎資料,並利用相關成果研擬未來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策略,以求國家公園管理效能之提升。Item 臺灣海峽兩岸經濟空間的達爾文主義(2010-12-17) 王文誠Item 形構連結---北歐芬蘭與東亞台灣之全球經濟網絡(2008/08-2009/07) 王文誠本研究的貢獻主要在於國際研究的跨界連結。透國研究芬蘭與台灣之間的全球經濟 網絡,包括探討「跨國公司之組織策略」、「外人直接投資」、「國際貿易地理」,以及調 查「全球生產網絡」的經濟地理,本研究旨在回答下列問題:北歐及東亞的外人直接投 資如何在這兩個區域互動及成果,以及這兩個區域有什麼國際貿易與生產的相關涉入模 式? 聚焦於台灣及其所處的東亞新與國家的區域,這個區域愈來愈具經濟成長與國際跨 國公司發展潛力,僅管經歷1990 晚期的金融風暴,東亞仍是可見未來的世界經濟成長 中心。另一方面,北歐國家被認為(如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經濟最富有經濟競爭力的區 域,尤其芬蘭。北歐是全球最富有的經濟競爭力的地區,而東亞是廿一世紀初經濟發展 最快速的區域。兩個區域經濟連結的研究成了最有意義的課題。近五年來,全球經濟「連 結(making connections)」之研究,成了經濟地理研究最有活力的一環。北歐對東亞 新興國家的外銷逐年增加,並且包括了如機器及其相關設備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但 是,當東亞新興地區的製造能力不斷地增強,其出口能力並非更具優勢於較早之前。而 是,北歐國家的公司現下藉由移轉治理模式來加入當地的生產活動。相對於過去控制外 資的規定,對許多東亞區域顯著地修正投資體制,創造了北歐企業家進一步直接投資的 動機。 所以,基於以上動機,本研究定錨於四個相關研究領域斷面做為研究架構。包括(1) 東道主國家的投資及貿易理論:公司的投資決策是依賴於東道主國政府對外人直接投資 與貿易的開放。(2) 策略管理與區位決策理論:從管理的觀點,公司相對適當的區位能 夠被解釋為公司的策略與公司的區位上的接合。(3) 東道主國的外人貿易理論:從東道 主國的角度來說(以台灣與芬蘭的案例),外人直接投資對貿易的流動具有影響力。(4) 全 球生產鏈理論:從全球化的地理發展的視角,與時俱進的相互連結全球經濟,概念化經 濟活動的組織涉及了全球尺度上更複雜的行動者的營運。 即將採用的方法論包含了深度訪談芬蘭及台灣兩地地理關聯的公司及東道主政府 的觀點(同時也包括地區支持性的制度系統)。在企業地理的研究解釋公司區位基於組 織策略作為最理想的相關區位。投資策略動機或許是藉由公司擴張市場及(或)降低成 的經營目標。產品標的或許在投資的東道主經濟、在於宗主國經濟、或者之於全球市場。 總之,投資決策具有引導東道主國的國際貿易,及透過這個方法,得以理解東道主國的 貿易地理及其全球生產網絡。Item 沙丘性海岸環境資源保育與劣化土地復育研究---以宜蘭海岸為例---宜蘭海岸環境變遷與資源整合之永續規劃與管理(I)(2008/08-2009/07) 王文誠; 林雪美土地劣化為全球主要的環境問題之一,主要是因為人類不當使用土地所導致的結果。台灣島土 地環境劣化問題日趨嚴重,尤其環境敏感且脆弱的海岸地區所造成的資源改變與土地劣化最為嚴 重。如何控制土地劣化,被認為是21世紀全球環境保育和永續發展的主要挑戰之一。 為了改善海岸地區的問題,有效的保護海岸環境,美國海岸管理學家John Clark 將海岸經營管 理的目標,包含確保資源的永續使用、維繫生物的多樣性、加強自然災害的防護、強化污染的控制、 合理管制經濟發展、提升海岸社區福祉、整合使用類型等多項理念與行動。本整合型計畫基於海灘 --海岸沙丘--防風林--濕地--丘後土地帶生態系統整個沙丘性海岸的資源特性與功能、價值,並配合 國家頒佈的行動方針及國際海岸保護的趨勢與理念,特研擬本子計畫。以沙丘性海岸環境前緣的海 灘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土地資源與環境變遷,根據其環境劣化情形,提出保護與復育的計畫。強調 以合理性環境承載的永續發展為目標,提出長遠可供應用與復育的管理策略。 本研究擬以三年度計畫進行。第一年度主要透過海岸濱線及沙灘剖面形態變遷情形,以瞭解海 灘之環境資源變遷與土地劣化情況。第二年度主要評估海灘環境承載量,以建置海灘的永續發展指 標,與定量與定性的評估。第三年進而研擬海岸劣化環境之復育計畫,並整合所有子計畫的資源調 查成果,配合現有海岸法令與規章,擬定永續發展之規劃課題與目標。並透過土地使用適合性分析 整合調查資料,擬定地使用與永續發展之「實質計畫」與「執行計畫」,以達成本整合型計畫之最 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