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焦循手批《柳宗元文》研究
    (2003/8-2004/7) 王基倫
    本計畫擬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現藏焦循手批《柳宗元文》為基礎,結合 清代學術思想取向,探討焦循文學理論、焦循對柳宗元古文之實際批評研究, 提供學者參考。
  • Item
    《禮》學與柳宗元古文創作
    (2011/8-2012/7) 王基倫
    本文擬從柳宗元的家世背景,討論柳宗元對禮學的認知意涵,由此確立禮學觀念與生活方式,既可能是指他的行止表現,也可能指他的文章表現。 柳宗元一生遵守儒家之道,禮學與柳宗元的古文創作的關聯主要在幾個方面:一、在敘事方面,柳宗元記錄了家族親朋好友的禮學教養,不嫌辭費地說明了他們的禮學教養與生活方式,尤其對於家族中的女性著墨更多。記錄他們恪守禮制的過程,也就說明了柳宗元的禮學淵源的來源。二、在論述方面,柳宗元重視「仁義」為「禮」的內在根本,討論古代禮制往往有不同於時人的見解;而他的官員身分,又讓他能有機會修建孔廟,興復儒教。他又十分關注政治社會層面的問題,因而「禮」成為社會行為、政治行為的指導原則,指向對外在具體事件的判準之建立,求得一個合理適當的安頓生命的位置,如此理解,才能明瞭他一再強調的「道」,是指「有益於時政,有益於生民」的追求,禮學表現在古文寫作上具有道德性,是重視民意,革除弊政。借助這般社會道德價值的重建,我們才能感受到古文運動提倡者能用古文來闡明這個道,所以文可以復興,道也得以復興。柳宗元古文的表達方式具有道德性,這才是他的思想特質所在,也是最能代表中國古代文學散文的藝術成就和審美特徵的方式之一。
  • Item
    柳宗元讀書觀與其散文創作關係之研究
    (2002-12-01) 王基倫
    中唐時期提倡復興古道的柳宗元,思想根源源自儒家學說,其思想亦影響至其散文創作。然而,柳宗元對古書的關注焦點,乃至如何取用古書從事其散文創作?這方面的探索,仍有待努力。本文依據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取道之原」、「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的說法為基礎,探討其閱讀古書之心得,及其在散文創作歷程中如何運用古書。研究結果發現,柳宗元始終未悖離孔子思想。他追求一個「整體的個性品質」,建立此品質而後外發成文;但也不能忽略了各書自有其風格特性,於是兼容並蓄,成為柳宗元創作時必然要走的方向。柳宗元讀古書而作文的觀念,乃兼包內容意義與形式意義而言,他有時認定古書的內容,有時採取古書的形式;因此,「道」與「文」乃互相交通著。如何採取傳統古籍經典以從事創作,這是柳宗元終身全力以赴的目標。
  • Item
    《禮》與柳宗元古文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3-12-01) 王基倫
  • Item
    陳衍《石遺室論文》論唐代古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8-09-01) 王基倫
  • Item
    陳衍《石遺室論文》論唐代古文
    (國文學系, 2008-09-??) 王基倫
  • Item
    韓柳古文的美學價值
    (國文學系, 1996-03-??) 王基倫
    近年來,學界十分重視美學的研究方式,然而將之運用至古文研究的並不多見;本文即嘗試借用美學的基本概念,探究韓柳古文的美學價值。首先,從韓柳二人對現實社會的深刻觀察出發,總論韓柳古文的美的對象,及其語言形式的審美要求。其次,從韓柳二人對山川自然的仔細體悟,而後提出再現模擬的種種觀照,肯定其古文「自然美」之產生;於此,柳文作品多於韓,其評價亦高於韓。再其次,討論韓柳二人如何結合主體與客體、內容與形式,創新而成有唐一代之古文「藝術美」,循此方向,得知其提倡「文以明道」,以「能自樹立」的手法,寫出「句讀不類於今」的語言文字,乃至突破體類舊制,融合諸家風格,終將文學建構成思想活動的藝術,此則韓柳二人俱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與勞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