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1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重探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觀---儒家的自然思想和環境倫理(I)(2002/08-2003/07) 潘朝陽Item 試論全球化結構下馬祖文化圈的辯證性發展與內外雙向調適(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2009-12-01) 潘朝陽Item 自然與身體---一個跨文化的論述-在天地之中的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III)(2007/08-2008/07) 潘朝陽這是2005 年8 月1 日開始的由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教授為總主持人的三年整合型 研究計畫『身體與自然-一個跨文化的論述』的子計畫。 此整合型計畫於該年六月審核發佈時,只核准第一年的計畫和經費(從2005 年8 月 1 日至2006 年7 月31 日)。因此於2005 年年底,筆者再就原計畫進行第二年和第三年 的子計畫的申請。2006 年6 月,審核結果是同意第二年期的經費和計畫。目前,筆者 正在執行這第二年的研究,時間是從2006 年8 月1 日至2007 年7 月31 日。 現在,筆者提出第三年期的子計畫的計畫書和經費申請,其階段是從2007 年8 月1 日至2008 年7 月31 日。 筆者的子計畫是「在天地之中的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以三年為期,運用人文主 義地理學的存在現象學之觀點,探討並詮釋中國儒家經典及思想中的身心與自然互動 下形成的身體空間。 筆者的三年期研究區分為古代儒家的始源、宋明儒學的中成以及當代新儒家的終構 等三個歷史階段來詮釋中國儒家的身心一如之道德性身體空間。 古代始源期是探明從孔孟荀直至兩漢而統稱為古代的儒家之關於人在自然天地之 中,如何依其道德性在世存有而發展出來的身心一如的安居。 宋明儒學屬於近世型儒家,在此中成期乃是縱貫體系和橫攝體系的儒家思想中的人 與天地自然互動而生的身體空間,著重在道心、天理的創化;並且從心到氣而同時著 重心與氣辯證關係下的身體和自然之間的和諧與緊張性,此種矛盾和統一所形成的身 體空間深具探討價值。 當代新儒家方面,筆者期望詮釋熊十力的乾元性海型儒學以及牟宗三兩層存有型儒 學中的身心在自然天地中的存有之道。並旁及於徐復觀和唐君毅的體系。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筆者已經先提出了從古典到熊十力的文本和思想中的關於水的 詮釋,在這個詮釋中初步發展了中國儒家的身體空間論。 目前,筆者將處理:逆覺體證之大程子和靜涵橫攝的朱子的儒學中的身體空間。 最後則回溯古代儒家的原始之身心一如且人天同體的道德化人在天地安居之道。Item 自然與身體─一個跨文化的論述-在天地之中的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II)(2006/08-2007/07) 潘朝陽這個子計畫乃是九十四年度筆者參加由楊儒賓教授為總主持人的『身體與自然-一個 跨文化的論述』之三年期整合研究計畫中的一個子計畫。 該年度計畫申請,只核准一年經費。九十五年度的計畫申請,是仍然沿續九十四年度 本來的研究計畫,申請後兩年期經費。 筆者此研究計畫,以三年為期,運用人文主義地理學中的現象學地理學或地理現象學 之觀點,探討並詮釋中國儒家文本和思想中的自然與身體互動下的身體空間性。 筆者是三年研究區分為古代儒家的始源、宋明儒家的中成、當代新儒家的終構。古代 始源期,是在探明從孔孟荀而到漢代而統稱為古代儒家思想和文本之中的關於人在自然 天地之中如何依其道德型在世存有而發展出來的身心一如的安居。中間的轉化和成就, 則為宋明近世型之儒家,在此中成期將留意縱貫體系和橫攝體系的儒家思想中的人與天 地自然互動而生的身體空間,著重在道心、天理的創化;隨時代之演進,更以乾坤並建 及工夫即本體的生氣論而演化的身體空間論。當代新儒家,則將以熊十力乾元性海之道 德型理氣一如的形上體系切入,從熊氏生生創造真幾之自然觀詮釋當代新儒家的身體空 間思想。 九十四年度,筆者進行了古代儒典與熊十力大海水論的會通,解析了儒家的水識覺而 進一步詮釋了儒家的身心一如的天地安居型空間觀。九十五年度將接續宋明儒家的身體 空間論,最後詮釋古代儒家身體空間論。 儒家基本上以道德理想主義觀照身體;以仁之生生真幾看自然世界,兩者在存有論之 意義上,則又是二而一者。從古代經近世到當代,中國儒家是以整全生機論將天地神人 融而為一體。這是儒家身體與自然互動下的基本觀點,在天地神人安頓如一之包容中, 儒家主張道德型的身心在道化的天地空間中,為其核心而彰顯而存有。Item 《周易》的環境倫理及其大地關係(2001/08-2002/07) 潘朝陽Item 自然與身體---一個跨文化的論述-在天地之中的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2005/08-2006/07) 潘朝陽儒家的道德倫理不是抽像但理之心性論上的倫理學,而是具現在生活世界的 實踐之道德倫理。在原始儒家和宋明新儒家的經典中,在在滿盈著儒者以生生之 仁而安居於道德性之生活世界的倫理詮釋。 以生活的實踐而將道德體現在世界,這是直接以承載生生之仁的創造真幾之 身體而彰著拓現為人文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空間的。 這樣的經典言說以及詮釋,充分顯諸古代儒家的重要典冊,如《尚書》、《易 傳》、《論語》、《孟子》以及漢初集結整理創作而成的大小戴《禮記》(包括《大 學》、《中庸》)之中。 原始儒家以身體彰著人文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空間,孟子說: 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 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 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孟子盡心】 此即指出主體良知本心通過身體的道德實踐而建立了儒者生活世界的空間中 心。在孟子,良知不是心性主觀上的孤明自昭,而應該是仁體之德普施於天地, 使自然天地成為道德真幾之神化空間。這樣的精神,周遍在《孟子》各篇章中。 事實上,在古代原始儒家的典籍裏,均通貫著類似孟子的身體空間觀;道德 實踐的身體空間論述,總是以「以心著身-以身著心」的雙迴向結構來表達呈現 的,此在在可於經文中尋獲。 一般以為儒家只向心性內在講論道德,這是長久以來的誤解。 宋明儒家從周濂溪創述〈通書〉、〈太極圖說〉;張載創述《正蒙》;大程子創 述〈識仁篇〉、〈定性書〉以降,正面積極地吸收消化了《易傳》、《中庸》、《論語》、 《孟子》而建立了儒家道德主體實踐具現的生生永續之生活世界實踐論;其等以 「氣」之共同術語而表述了傳承自原始儒家的身體空間觀。 小程子和朱子雖然有別於「縱貫型逆覺體證」的周、張、明道而建立了「靜 涵靜攝」之理氣二分、心性二分型的用敬涵養的工夫論,其身體性,反倒由於他 律型道德之作用而更形突顯,特別是朱子通過其強烈的實在論人格所建立的身心 修持,在嚴肅中更顯身體空間的道德型緊張張力。 陸象山和王陽明雖然特別表顯「心」之能動和靈明,以「氣」而綰合物質和 精神為一的「生幾力」(Vital Force)之詮釋系統不積極呈現,但主張以道德性之 心而光輝身體,並以此道德光昭之身體來體現生幾洋溢的生活世界,這一點儒家 睿智,卻是十分清楚的。 身體空間依海德格,是「天地神人四位一體」而安居於空間中的,換言之, 人是以其身體在空間中和天地、神明相照面互為存有而才獲得心安。其實,這樣 的存有性實踐,在《禮記‧禮運》中已早於海氏兩千年而已有所論述,其曰: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日 星,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聖人作則, 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 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由,四靈以為畜。… …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 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依此,〈禮運〉實已指出儒家是以道德倫理之身體實踐於生活世界而建立了天地 神人四位一體安居的空間。基本上,此原理通貫於原始儒家和宋明儒家的思想 中,形成儒家的身體空間論述。此種道德主體型之身體空間觀有別於道家虛無自 然之身體空間觀;亦有別於佛家般若真如之身體空間觀;儒家是參贊執有而以身 體融入天地;道佛兩家則以無執放開而忘卻身體於天地。 熊十力先生以易傳乾元性海的觀點開啟當代新儒家的生生創建之存有論;牟 宗三先生亦以「創造性原理之乾」與「終成性原理之坤」的雙元並建之存有論詮 釋而建構了當代新儒家的道德真幾之本體宇宙論;兩者均從孔孟原始儒家和宋明 新儒家一脈相傳接了以身體具現道德於天地而安頓自然、人文和鬼神之根本身體 空間觀傳統。 關於儒家身體觀的專著不多,近年以楊儒賓、黃俊傑為深造有得。 筆者以「在天地之中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為題,嘗試以文本詮釋的進路, 處理古代和當代儒家的身體空間觀。 第一期, 將詮釋周漢時代的原始儒家,並以《禮記》為文本聚焦。 第二期, 將詮釋宋明時代的新儒家,並以張載和船山二家的文本聚焦。 第三期, 將詮釋當代新儒家,並以唐君毅先生的文化哲學之文本聚焦。Item 東亞遺民儒者「想像共同體」的崩解與重建---朱舜水與洪棄生(2008/08-2009/07) 潘朝陽本研究屬個別型兩年期計畫,主題是:『東亞遺民儒者「想像共同體」的崩解與重 建:朱舜水與洪棄生』。第一年的題目是:『東亞遺民儒者「想像共同體」的崩解和重建: 南明遺民型大儒朱舜水之漂泊與安居』;第二年的題目是:『東亞遺民儒者「想像共同體」 的崩解和重建:臺灣遺民型大儒洪棄生之漂泊與安居』。 朱舜水是南明漂泊於日本的遺民型大儒,對德川儒學的興起和發揚,產生重要的影 響;洪棄生是日據深痛臺灣淪亡而以史詩表陳華夏道統的遺民型大儒,為日據臺灣的漢 魂保存了一絲血脈。 兩儒均具有儒家傳統的想像共同體之理想,而將身心寄託于此烏托邦理想的天地空 間獲得安居。明亡與割臺,對朱洪兩儒而言,直如天崩地坼,其想像共同體崩塌,被迫 從傳統華夏一步撞進了近代東亞。 遺民儒者在原本安居的天地崩解之後,隨其時空命運的拋擲,在完全不一樣的天地 中以遺民之姿態存有,是如何臨在此種基本生存典範和結構之劇變,又如何依據孔孟之 道而先在想像中繼而在實踐施作中重建其身心安居的天地空間,亦即重建其儒家理想型 的烏托邦,這樣的內容,具有研幾探微且加以發揚光大的學術意義。Item 臺灣客籍作家鍾理和的人道主義思想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01-01) 潘朝陽Item 時代憂患與國族思維(海峽學術出版社, 2009-12-01) 潘朝陽Item 當代新儒家的孔子詮釋(臺大出版中心, 2009-09-01) 潘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