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台北高等學校生的「台北」意象:以《絵本 台北の歌》為例台北高等学校生の「台北」イメージ:『絵本 台北の歌』を例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21-04-??) 津田勤子; Tsuda, Isoko
    本文是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在日治時期存在24年的高等教育機關)學生文藝相關研究之一環,討論日本校友如何建立對於台北的意象。主要以《絵本台北の歌(繪本 台北之歌)》作為分析素材,而這是該校的校友田中一郎在戰後遣返回到日本之後編輯發行的共27頁的小冊子。他在台北居住的這12年(1934-1946)當中,曾就讀台北市立樺山尋常小學校以及台北州立台北第二中學校,在中學校畢業之後進入台北高等學校,並於1943年畢業。《絵本 台北の歌》收錄由詩作、散文、版畫所構成的21篇小作品。本文的研究將各篇所展現的台北意象歸納為:(1)牧歌的、(2)都會性、(3)生命力、(4)台灣性四大類,並說明各自的特色。接著從作者的學校生活,以及他與當時的文化人之間的交流兩個面向去探討這種台北意象是如何形成的。最後則分析作品中充滿鄉愁的因素,從田中戰後在日本的生活環境以及各種遭遇,包括遣返日本的經驗、與同窗生的交流,討論曾經居住在台北的日本人究竟如何記憶台北的生活空間,而這些記憶對他們而言具有何種意義?故本論文嘗試以台北高校日本籍校友的生命經驗為例,進行深入的思考。本研究は、日本統治下台湾に24年間存続していた台北高等学校の学生文芸に関する研究の一環で、日本人卒業生がかつて自分達が住んだ「台北」という空間をどのようにイメージしたのかを考察するものである。考察に主に使用するのは、12年(1934-1946年)にわたり台北に居住し、台北市立樺山尋常小学校、台北州立台北第二中学校(以下「台北二中」と略称)を経て、台北高等学校を1943年に卒業した田中一郎が日本帰国後に自費出版した、27ページの小冊子『絵本台北の歌』である。本研究ではまず、この冊子に収められている21編の小作品(詩.文.版画で構成)から著者が構築した1930-40年代の台北イメージを4方向──①牧歌的、②都会性、③生命力、④台湾性に分類。次に、田中の学校体験や文化人との交流をもとに、こうしたイメージがどのように形成されたのかその背景を分析。最後に、作品に一貫して流れるノスタルジーの背景を田中の戦後の生活環境(引揚体験.同窓生の交流)から考察した。かつて台北に居住していた在台日本人が、どのように台北という空間を記憶し、それが彼らの人生にどのような意義を与えているのかを、台北高等学校の日本人卒業生を例に議論していく。
  • Item
    戰爭時期臺日高校生文藝活動―以臺北高等學校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為例
    (2016) 津田勤子; Isoko Tsuda
    本研究以台北高等學校的學生於1943年到1945年間自主發行的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為研究對象,探討戰爭時期台北高校生的文藝活動。《雲葉》是1940年入學台北高校尋常科的學生們,在就讀四年級時所發行的班級雜誌。《杏》則是以台北高校高等科二年級與三年級的三位理科生為中心所發行的雜誌,兩刊均以日語寫作,包含詩、俳句、和歌、隨筆、創作(短篇小說)、研究論文等作品。   本論文釐清:第一,台北高校生從事文藝活動的時空背景。首先說明設立於日本明治時代的高等學校之發展過程與代表性的學生文化及理念,進而說明台北高校作為殖民地台灣設立唯一的高等學校及該校文藝活動、其所擁有的特色,以及戰爭時期下,校園與社會產生之變化。第二,過去尚未為人所知,將手稿訂成一本的《雲葉》與《杏》計14冊,其編輯者與作者之背景、創刊雜誌之動機、編輯方式、各號的變遷等編輯情形。第三,對現存的戰前發行之《雲葉》與《杏》所刊作品中展現的學生思維足跡。多達300篇的作品分為「以外在環境為題材」與「以內心世界為題材」兩大類,再進一步地進行細部分析,並留意兩刊之異同而展現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尋常科學生與高等科學生各自的思維及敘述觀點。 自明治時期以來,高等學校始終堅持的人道主義、國際主義、個體尊重等價值,以及透過學問養成領袖人物之教育理念,與軍國主義、國家主義等當局強加於國民之上的國家體制背道而馳。本研究闡明戰時體制之下的高校生文藝活動,學生們仍堅持高等學校傳統的資質與理念,熬過大時代的轉變。本研究對台灣文學研究中的日本語文學及校園文學,以及台灣教育史研究中的戰爭時期台日高校生生活文化史,有補充之效。
  • Item
    學術與人格的雕塑者-蔡錦堂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7-12-??) 津田勤子; 徐聖凱; 陳堅銘; 林政儒; 徐紹綱; Isoko Tsuda, Sheng-kai Hsu, Jian-ming Chen, Cheng-ju Lin, Shao-kang Hsu
  • Item
    日治末期菁英青年的閱讀生活:以王萬居先生藏書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4-10-??) 津田勤子; Tsuda, Isoko
    本論文討論王萬居先生藏書調查結果。王萬居先生1925 年出生於台北市,是一位現年九十的醫師。從台北第二中學校畢業以後,1944 年進入台北高等學校高等科理乙班,1945年10月因終戰提早畢業。1946年9月進入台灣大學醫學院,1950年畢業,自1957年至今在三峽從事地域醫療。台灣因屬於日本殖民地而被捲入世界大戰,日本統治結束後歸還中國,在新的執政者統領之下,社會體制面對極大的改變,這段歷史稱得上是台灣史上最大的動亂期,恰與王先生的就學期間完全疊合。本研究前半段論述對王先生藏書進行調查的結果:他現在的藏書中,戰前在日本發行的日語書籍佔了泰半,共計536本。筆者一本一本記錄其書名、著者名、發行日期、價格、書上的筆記,並將這536本以五領域來分類。經過本次調查,整理了王先生藏書有如下五點特徵:(1)集中在人文學方面,(2)多半是歐美作品的翻譯書,(3)岩波書店的書籍佔率二成,(4)有可能在台北或日本的書店購入書籍,(5)書上有戰後大學時代閱讀的手寫紀錄,表示王先生戰後仍有旺盛的讀書欲。後半段則透過有關台北高校生回憶錄等的資料,論述高等學校如何影響菁英青年形成讀書生活的「型」。透過日治末期菁英的閱讀生活,本文嘗試描述台灣如何累積知識,以及生活史、文化史的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