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Item 老子非陰謀捭闔之術(國文學系, 2010-03-??) 江淑君明代老學研究者好發議論,對於前人老學觀點進行多面向的批評與反省,蓋為其時老學重要特徵之一。曾被提出來討論的議題相當多,其中「老子是否為陰謀捭闔之術」,一向是其思想議題中最具爭論性的話題。之所以形成此說,乃主要源自於對《老子》三十六章不同義理向度的解釋。因為《老子》言簡意賅以及「正言若反」的語言特質,形成表面文字的模糊性,導致在詮釋空間極大之下,充滿著彈性十足的發揮餘地,無可避免的也就產生了一些誤解,而三十六章所引發的誤會也確實最大、最深,因而得到明代老學研究者最多的關注與著墨。在詮註的義理趨向上,此章主要有兩條不同的詮解進路:其一是以韓非〈喻老〉以及宋儒二程、朱熹的觀點為代表,他們的思路係將三十六章詮解為政治人事上的陰謀權詐之術;其二則是以明代注《老》解《老》者的觀點為主,他們以為此章並無任何機詭巧詐之意,大多站在批駁先儒之說的基礎點上,用力澄清以狙詐之學看待《老子》的謬誤。其中論說的切入點有二:一是強調「固」字字詞疏釋的重要性,企圖釐清「固」與「故」、「姑」二字的混淆,說明先儒以為老子雜權術、耍心機,歸根究底就在於「以『固』作『故』」、「認『固』作『姑』」的缺失。其間申述以「故」、「姑」二字訓義三十六章,很難與權詐之說脫勾,而「固」字釋作「已然之辭」,代表一種物勢發展的自然之理,才是最恰當的正解;二是透過義理內蘊的深入解析,重新申述三十六章首在闡明天道運行「物盛則衰」之理,其次則以此天理為據,極言「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末則戒人不可以剛強自逞,而歸諸於柔弱的自處之道。明代學者的這些說法,很值得作一個全面性的研析與整理,如此對於先秦原創時期老子思想的衡定以及明代老子學具體圖象的建構,皆能有實質性的助益。文末,則擬就老子「正言若反」的思想特徵以及整體思想的精神方向,進一步評議將老子視為陰謀捭闔之術,乃是一種嚴重的歪曲與誤解。Item 宋代老子學的一個詮釋觀點(國文學系, 2005-03-??) 江淑君宋代注《老》解《老》者的數量,堪稱為老子學的巔峰。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僧人道士、儒者文士,研習《老子》蔚然成風。其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注釋《老子》的儒家士大夫有明顯增多的趨勢。就詮解的理論向度而言,以儒家觀點進行《老子》的解讀,是該期老子學多元發展的主要特徵之一。在援引眾多儒典詮解《老子》的現象中,《論語》、《孟子》被徵引的頻率相當多見。其如何能以摘章摘句的方式與《老子》文義交相附會?是創造性的賦予《老子》新義?抑產生與原義悖離割裂的現象?凡此,皆是筆者認為值得進一步理析的焦點。因此,本論文的切入點就在於「援儒入《老》」的問題意識上,宏觀學者們如何以《論語》、《孟子》合會《老子》,為《老子》一書的儒家詮釋展開一個新的詮釋系統。 首先是以相類的字辭語句相比附,藉以達到相互發明的效果。如以《論語》「仁者必有勇」釋「慈故能勇」、以《孟子》「正己而物正」釋「我好靜而民自正」等。而在援引《論語》篇章詮解《老子》方面,則以「天何言哉?」章最常見。此章因為具有形上況味,學者們特喜就此加強發揮《老子》「道」的義蘊。又因「無言」字辭的使用,亦多將其與《老子》「多言數窮」、「不言而善應」、「不言之教」相指涉。除此之外,也經常提舉孔門弟子為奉行老子學說者。眾多弟子中,以顏回最受青睞,其「以退為進」、「大智若愚」、「專氣致柔」的形象是玄化下的結果。至於援引孟子哲學概念與老子思想互訓者,則主要以孟子「養浩然之氣」、「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存心養性事天」、「養心莫善於寡欲」與老子相關學說相證解。種種論點的爬梳,蓋能對宋代老子學「以儒解《老》」的整體輪廓,更加清晰周延的建構出來。Item 「神解」之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8-12-??) 江淑君Item 薛蕙《老子集解》性命思想探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9-12-??) 江淑君薛蕙《老子集解》最引以為傲的,乃在於是書能「明聖人之微言,究性命之極致」。根據他的理解,《老子》是性命之書,老子學說的宗趣旨歸就在於揭櫫性命之理,也就是「道」的精髓所在。是書特別標舉出性命之理的問題意識,俾使得老子思想的重心轉化成為性命哲理的抒發,對於性命之理的多向論述,頗有值得深入剖析的價值。因此,本論文擬由以下幾個向度疏理《老子集解》中的性命哲理:首先是豁顯「性命之理的問題意識」,茲先闡釋《中庸》、《易傳》言性命之義,藉以說明薛蕙如何以《老子》一書合會儒家性命之理,並以相關注文之解析回應其以《老子》為性命之書的觀點。其次,進一步點出「生死問題為性命學說的核心」,薛蕙乃以老子「出生入死」為性命精微之理,並嘗試以莊子的生死哲學詮解「出生入死」的內蘊,其所彰顯的性命精微之理就在於無慮生死,透破生死分別,對於貪生者往往更趨向死地,有精闢的發揮。此打破了世俗之人悅生惡死的執迷,直指玄同死生為性命哲理的奧義。其三,則從「虛靜為性命的本然樣貌」一面向申述性命的原始狀態,凸顯出虛靜工夫的重要性,並強調樸質無偽方為性命之理的存有內涵。薛蕙乃以此為構設老子返本復初、歸根復命的理論基礎,其間對於世俗之學與性命之學背道而馳的現象,從質、文本末關係的角度,予以省視與考察。最後,是以「性命之學實即心性之學」為論述的面向,申論薛蕙發明《老子》性命哲理的重點之一,即在於直探人的本心本性,及其應物、接物時所引發種種相關問題的探討,故終必歸宿於避免心之盲動、迷亂,以及養性、復性等心性理論的建構。凡此,皆是抉發薛蕙《老子集解》性命思想重要的義理向度,是為本論文鑽研之焦點。Item 秉要執本,在乎情性之極: 陸希聲《道德真經傳》「性情論」發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1-12-??) 江淑君; Chiang, Shu-chnu陸希聲《道德真經傳》中認為要把握住老子學說的重點,就必須秉執理解的要領與根本,那就是以性情論題為核心的觀察。因為性情的安頓直接攸關心性主體的實踐,因此,其以為老子學說的主要方向,即在於以身心修養的工夫為起點,爾後方能推及家國、天下。而此理治身心的義理重點,推其要、究其極,即在於正視一己之身的性情問題,故言老子之學「秉要執本,在乎情性之極」。根據陸氏此一理解的通孔,可以發現《道德真經傳》中關於情性之著墨,確實所在多有。此對於鮮少論及人性議題的《老子》文本而言,當是企圖通過一個特殊的理解視域,以進行《老子》的解讀。因此,《道德真經傳》中擬欲構織的情性理論,當是值得抉發疏理的,而此亦正是中唐以來儒學復興運動最被關注的一個議題焦點,因承之跡可見。當我們逐一檢別《道德真經傳》的文理脈絡時,可以清楚發現一個重要的根本意向,那就是通篇一再出現的「復性」之說。而「復性」的理論內涵,則主要在消彌情、性斷離的現象,而使情、性得以再度統攝為一。故與此「復性」一說直接關涉的有:「情由性生」、「性情相因」、「性靜情動」、「性體情用」,以及「由靜復性」、「斲雕為樸」、「寡欲知足」等諸多哲學命題,此便使得心、性、情、欲的人性論內容,成為《道德真經傳》主要面對的思想課題。對於「殊異之情外感於物」之下,所產生「以情亂性」的現象,陸氏提出「化情復性」、「以性正情」等主張,「正情」、「化情」都是針對邪妄之情而來。因此,「情性」組辭的提舉以及其間關係的安頓,遂成為《道德真經傳》的重要意旨,所有理論建構皆指向這個意旨的中心。因此,本文的論述重心,主要即針對性、情進行解義並探討兩者之間的深密關係。結論處,則擬以李翱〈復性書〉為一參照系,就其所提出「滅情復性」、「性情對立」、「揚性抑情」的見解,對比彰顯出《道德真經傳》性情思想的理論特色。Item 薛蕙《老子集解》對程、朱老學之評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9-06-??) 江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