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宋代老子學的一個詮釋觀點
    (國文學系, 2005-03-??) 江淑君
    宋代注《老》解《老》者的數量,堪稱為老子學的巔峰。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僧人道士、儒者文士,研習《老子》蔚然成風。其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注釋《老子》的儒家士大夫有明顯增多的趨勢。就詮解的理論向度而言,以儒家觀點進行《老子》的解讀,是該期老子學多元發展的主要特徵之一。在援引眾多儒典詮解《老子》的現象中,《論語》、《孟子》被徵引的頻率相當多見。其如何能以摘章摘句的方式與《老子》文義交相附會?是創造性的賦予《老子》新義?抑產生與原義悖離割裂的現象?凡此,皆是筆者認為值得進一步理析的焦點。因此,本論文的切入點就在於「援儒入《老》」的問題意識上,宏觀學者們如何以《論語》、《孟子》合會《老子》,為《老子》一書的儒家詮釋展開一個新的詮釋系統。 首先是以相類的字辭語句相比附,藉以達到相互發明的效果。如以《論語》「仁者必有勇」釋「慈故能勇」、以《孟子》「正己而物正」釋「我好靜而民自正」等。而在援引《論語》篇章詮解《老子》方面,則以「天何言哉?」章最常見。此章因為具有形上況味,學者們特喜就此加強發揮《老子》「道」的義蘊。又因「無言」字辭的使用,亦多將其與《老子》「多言數窮」、「不言而善應」、「不言之教」相指涉。除此之外,也經常提舉孔門弟子為奉行老子學說者。眾多弟子中,以顏回最受青睞,其「以退為進」、「大智若愚」、「專氣致柔」的形象是玄化下的結果。至於援引孟子哲學概念與老子思想互訓者,則主要以孟子「養浩然之氣」、「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存心養性事天」、「養心莫善於寡欲」與老子相關學說相證解。種種論點的爬梳,蓋能對宋代老子學「以儒解《老》」的整體輪廓,更加清晰周延的建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