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秉要執本,在乎情性之極: 陸希聲《道德真經傳》「性情論」發微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1-12-??) 江淑君; Chiang, Shu-chnu
    陸希聲《道德真經傳》中認為要把握住老子學說的重點,就必須秉執理解的要領與根本,那就是以性情論題為核心的觀察。因為性情的安頓直接攸關心性主體的實踐,因此,其以為老子學說的主要方向,即在於以身心修養的工夫為起點,爾後方能推及家國、天下。而此理治身心的義理重點,推其要、究其極,即在於正視一己之身的性情問題,故言老子之學「秉要執本,在乎情性之極」。根據陸氏此一理解的通孔,可以發現《道德真經傳》中關於情性之著墨,確實所在多有。此對於鮮少論及人性議題的《老子》文本而言,當是企圖通過一個特殊的理解視域,以進行《老子》的解讀。因此,《道德真經傳》中擬欲構織的情性理論,當是值得抉發疏理的,而此亦正是中唐以來儒學復興運動最被關注的一個議題焦點,因承之跡可見。當我們逐一檢別《道德真經傳》的文理脈絡時,可以清楚發現一個重要的根本意向,那就是通篇一再出現的「復性」之說。而「復性」的理論內涵,則主要在消彌情、性斷離的現象,而使情、性得以再度統攝為一。故與此「復性」一說直接關涉的有:「情由性生」、「性情相因」、「性靜情動」、「性體情用」,以及「由靜復性」、「斲雕為樸」、「寡欲知足」等諸多哲學命題,此便使得心、性、情、欲的人性論內容,成為《道德真經傳》主要面對的思想課題。對於「殊異之情外感於物」之下,所產生「以情亂性」的現象,陸氏提出「化情復性」、「以性正情」等主張,「正情」、「化情」都是針對邪妄之情而來。因此,「情性」組辭的提舉以及其間關係的安頓,遂成為《道德真經傳》的重要意旨,所有理論建構皆指向這個意旨的中心。因此,本文的論述重心,主要即針對性、情進行解義並探討兩者之間的深密關係。結論處,則擬以李翱〈復性書〉為一參照系,就其所提出「滅情復性」、「性情對立」、「揚性抑情」的見解,對比彰顯出《道德真經傳》性情思想的理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