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I)
    (2005/03-2005/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林雪美; 林宗儀
    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
  • 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 II)
    (2006/01-2006/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
  • 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I)
    (2005/03-2005/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林雪美; 林宗儀
    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
  • Item
    槽溝開挖與古地震研究計畫(III)
    (2004/01-2004/12) 陳文山; 陳于高;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齊士崢; 李錫堤; 楊小青
    台灣島是受到菲律賓海板塊上的火山島弧與歐亞大陸發生碰撞形成的島嶼,因此在遭受強烈的擠壓作用下,產生許多東北走向的逆斷層與東西走向的平移斷層以及褶皺構造。這些構造活動的同時也引發許多大大小小的地震,而在大地震發生的同時經常伴隨著地表破裂,過去百年來台灣島就有數次的斷層活動,並造成地表破裂,如1906年嘉義大地震產生的梅山斷層、1935年中部大地震的屯子腳斷層、獅潭斷層與神卓山斷層,1946年新化地震的新化斷層,1951年花東大地震的米崙斷層、玉里斷層與池上斷層,以及1999年集集地震的石岡斷層、車籠埔斷層與大尖山斷層。數百萬年以來台灣島就在無數次的地殼變動下持續的擴張與升高。從近百年來規模大於7.0的地震的共有7次,就可以了解台灣是世界上地震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另外現今台灣的人口密度約650人/平方公里,也是了解到當大地震發生時可能造成的傷亡與災害,也是最為嚴重區域之一。近年來台灣經濟急速發展,大規模開發土地,迫使居住空間逐漸擴及活動斷層沿線。因此「活動斷層位置的精查」、「斷層活動性研究」以及「地震災害研究」等工作更是迫在眉睫。雖然目前針對地震的發生時間、地點與規模都無法做準確的預測,但是近三十年來地質學家都希望能經由槽溝的挖掘尋找古地震證據,以進一步了解地震成因與斷層的構造特性與活動時間,並以此推估地震的週期或大地震的發生機率。因此,槽溝開挖調查是古地震研究中最重要以及最直接的方法。除了槽溝開挖調查之外,活動構造形成變動地形的特性也是研究長期的斷層活動性的另一重要方法,尤其河階地形更可以讓我們深入了解長期性與區域性的構造活動(活動斷層與活動褶皺)。因此,本研究首先針對中央地質調查所所訂定的其中25條活動斷層作先期的古地震研究,以及全省的河階地形建置,依照計畫規劃進度分為五年期研究。九十三年至九十五年之斷層調查順序調整則遵照九十二年第二次工作協調會之決議辦理。 第一年:新城斷層、新化斷層、車籠埔斷層、梅山斷層、彰化斷層。 第二年:九芎坑斷層、觸口斷層、大尖山斷層、後甲里斷層、六龜斷層。 第三年:山腳斷層、大平地斷層、湖口斷層、米崙斷層、月眉斷層、玉里斷層。 第四年:獅潭斷層、屯子腳斷層、神卓山斷層、池上斷層、奇美斷層。 第五年:三義斷層、大甲斷層、鐵砧山斷層、鹿野斷層、利吉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