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臺灣歌謠的台北意像
    (2011) 楊月璧
    淡水河是臺灣第三大河,也是臺灣早期唯一有航行之利的河川,因此在沿河右岸形成艋舺、大稻埕市街,後來更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城市-台北。隨著淡水河河道的淤塞改變與污染、經濟型態及交通工具的轉型,讓它像河水般時起時落的轉移;不變的是,我們仍然脫離不了與淡水河互相依存的臍帶關係;多少古往今來的人事景物沉浮,造就了優美動人的淡水河人文風情面貌,引人深深陷入北台灣母親河的旎旎旋律中。 臺灣歌謠是臺灣人在地生活的真實記錄。從臺灣歌謠走尋淡水河與台北城市中「人河關係」的生命歌謠。這些歌謠承載著發生在淡水河這片土地上的浮沉起落、鹹酸苦澀、甜美溫馨的故事。歌謠作詞作曲創作者細膩的觀察與批判,使用寫實或隱喻的方式,顯現出臺灣社會每個階層生活真實的聲音,留下使人感動並且具有時代意義與充滿生命力的臺灣歌謠,這種實在有感情的歌謠,讓人唱起會感動、很窩心、吐鬱氣、解憂悶。 歌謠蘊含著民眾史,是傾聽人民與土地聲息很重要的途徑。筆者透過臺灣歌謠的整理,依據Kevin Lynch在《The Image of the City》理論來作研究。給民眾唱出好聽的歌謠,來熟識走過悠悠淡水河的人文歷史長河?歌謠怎樣抗議人類對河流的污染賤踏與期待?河流與台北城市用什款的歌謠來做對話?期望民眾熟識生養我們的土地,產生了認同、瞭解與愛慕;愛唱、守護與發展我們自己美麗優美感動的在地音樂文化–臺灣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