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在地與跨界的行旅記憶: 臺灣日治期刊所載漢文遊記的風景意象
    (2012/08-2013/07) 林淑慧
    人離開家園後易察覺周遭的差異性,並發展自身的應對方式。日治時期的旅 行書寫牽涉文化觀察、認同議題或風景心境,這些作品藉報紙期刊等公共領域的 登載而傳播至識字階層。其中,《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文藝叢誌》、《詩報》、 《風月報》為發刊較長久的期刊,且登載多篇漢文遊記,於臺灣旅遊文學場域頗 具代表性。故以發表於此四種期刊的遊記為研究範疇,探討在地與跨界的行旅記 憶及文化的比較批判。主要採文獻研究、文本詮釋並結合田野訪談等質性研究 法,研究進程分為兩層次:(一)廣泛蒐集旅遊文本及史料:研究素材包括臺灣 北、中、南與東部的在地書寫,及跨界至日本、中國或東南亞等地的遊記,並比 較詩文如何表現同一主題。另依旅人參與的活動類型,歸納遊記題材,如修學、 考察、登山、共進會、博覽會、休閒、觀光等。又配合台北高校九十週年紀念活 動訪談校友,或日治時期曾修學旅行的長輩,以他們旅遊經驗的口述歷史,作為 另類史料的參考。(二)詮釋遊記的意象與敘事:論析臺灣文人的敘事位置、異 文化參照的反思以及地景記憶;又探討作家對於自然風景的感知,或古蹟、風俗 等人文意象。這些作品流露旅人從出發、行遊過程到回歸的體驗,應用場域、空 間、敘事、再現、論述等概念,以助於文本的詮釋;再藉由探究遊記之間的共性 與殊性,以論析旅遊敘事的特色,並呈現旅遊文學發展的脈絡。
  • Item
    醫學訪察的記憶:日治時期杜聰明歐美之旅的敘事策略
    (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2015-10-01) 林淑慧
  • Item
    旅遊、記憶與論述--蔡廷蘭《海南雜著》的跨界之旅
    (漢學研究中心, 2008-12-01) 林淑慧
    臺灣古典文學史上的數本遊記,多呈現文人對異地的記憶,並透露文化論述的特殊質性。在十九世紀旅外遊記中,蔡廷蘭《海南雜著》為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清道光十五至十六年 (1835-1836) 的意外旅程,使得此位澎湖文人因緣際會見識到越南的自然景觀及人文風俗。《海南雜著》牽涉到跨越疆界的書寫,而成為臺灣清治時期著作譯成多國語文的特例;今日也因此書的流傳,加深作者在家鄉或異地的象徵性社會地位。故從兩大面向詮釋此部旅遊書寫:(一) 先探討蔡廷蘭越南行旅記憶,分從歷險探奇的旅行記憶、越南傳說與諺語的民間記憶兩方面來論析。(二)其次,從歷史論述、風俗論述兩層面,分析《海南雜著》文化論述的內在意涵。本文參酌眾多相關史料,以詮釋此部旅外遊記所牽涉到的文化遷徙流動,並呈現在地文人跨界論述的價值觀。
  • Item
    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中的現代經驗及其體悟
    (私立真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 2008-01-01) 林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