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失去的樂園:魯西迪《小丑薩利瑪》的空間再現
    (2015) 林憶珊; Lin, Yi-Shan
      《小丑薩利瑪》是魯西迪首次探討有關喀什米爾衝突以及恐怖攻擊議題之小說。有別於其他著眼於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關係等論述,本書可視為魯西迪書寫樂園的寫作計畫之延續。樂園乃至失樂園的意象可謂是魯西迪作品中相當重要的主題,除了代表作者對於逝去之理想的哀嘆,亦是提供魯西迪述說那些在當代現實生活中未被提及的故事的藝術空間。在《小丑薩利瑪》中,魯西迪透過書寫虛構的喀什米爾村莊帕希岡以及美國加州的洛杉磯,重塑了對於失去的樂園之想像。除了描繪出樂園如何被破壞,帕希岡與洛杉磯的空間再現可視為是魯西迪試圖連結無法回復的樂園意象與逝去的喀什米爾主義的一種表現。本論文旨在檢視魯西迪於《小丑薩利瑪》中如何透過描述居民們的觀點去表現樂園不再之意象。   本論文共計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魯西迪作品中樂園意象與喀什米爾主義的關聯,並簡述《小丑薩利瑪》在再現失去的樂園過程中所呈現的相關議題。第二章援引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並探討再現的空間如何展現抵抗的力量。第三章閱讀帕希岡村莊的空間再現,試圖理解該空間如何從和諧的村莊風景轉變為處在交戰狀態中的失樂園,並檢視人們如何經歷並記憶樂園的逝去。第四章則檢視洛杉磯作為帕希岡對應與相關的樂園意象,探討遷移帶給城市想像的不同敘述觀點,以及故事中角色印地亞/卡什米拉的紀錄片計畫如何呈現她試圖抵抗外在強加的知識與暴力。第五章總結本論文,探討魯西迪書寫帕希岡以及洛杉磯兩地的空間再現所呈現出的共通點,並連結魯西迪對於喀什米爾主義的看法,釐清作者於《小丑薩利瑪》中書寫失去的樂園之意圖以及作者如何面對暴力之反思。
  • Item
    不只是兒童文學:伊索寓言功能流變
    (2015) 林憶珊; Lin, I-Shan
    伊索寓言為家喻戶曉的兒童啟蒙讀物,故事多以動物為主角,敘述淺顯易懂、篇幅精簡、清晰,再利用故事的內容闡明一則則人生道理。但是伊索寓言在上古世紀卻非只是兒童讀物,而是辯論家在論說時用以隱射、舉例的修辭材料,有些故事甚至兒童不宜。伊索寓言在中古世紀被作為神職人員講道時的證道故事,文藝復興時期成了文法學校的語言學習材料,啟蒙時代的伊索寓言更扮演著啟發孩童想像的讀物。如此多變的功能,變的不是伊索寓言的本質,而是不同時代、不同翻譯的作法。本論文以時間作為主軸,闡釋各階段伊索寓言的形貌,分析出版品的形式與內容,描述伊索寓言的功能轉變。第一章探討伊索問題以及寓言體,第二章為修辭材料以及證道故事,第三章分析六本十七世紀出版之伊索寓言,探究語言學習材料的內涵,第四章分析六本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中葉的伊索寓言,進一步描述、分析伊索寓言在啟蒙時期的轉變,第五章綜覽二十一世紀的伊索寓言,包含其功能、形式以及應用。最後一章結論針對先前的論述加以重整。不同時期的翻譯,針對其預期的使用者需求,都會加以調整內容、形式。本研究認為伊索寓言的功能轉變也呼應了歷史的時間線,其內涵也從最早的修辭功能,不斷擴大、增加、改變。未來研究可朝文本之廣度、深度以及語言、地區著手。本研究透過描述、解析不同時期的伊索寓言,進一步剖析被挪用、刪減、變形的文本,看見翻譯如何被創造、被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