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5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自然解方於荷蘭海岸沙丘應用之評析與台灣本土適用之課題(地理學系, 2021-12-??) 安薇娜; 林宗儀; Viola Marcia van Onselen, Tsung-Yi Lin全球海岸環境因人為活動和自然變遷的壓力而逐漸惡化,土地利用變遷、海岸侵蝕、海水面上升、污染等等因素,都使這些退化的環境變得相對脆弱,也提高了災難發生的風險。在面對這些挑戰的各種對策中,「自然解方」因為它的高度適用性及諸多好處而受到全球越來越多的關注。海岸沙丘是海岸防護的天然屏障,在思考對應海水面上升及海岸侵蝕的挑戰時,常比傳統的硬性工程措施,更加適合應用「自然解方」來減輕災害風險。本研究評析幾個在荷蘭海岸沙丘應用「自然解方」的實作案例,收集其相關的環境管理策略,討論其過程與成效,並將這些經驗教訓提供臺灣海岸本土適用之參考。雖然荷蘭海岸線在過去大部分已受到沙丘與不同軟性工法的保護,現今則更重視與自然協作。在這些應用「自然解方」的專案計畫中,減少人為的介入,明顯地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也加快了環境的恢復。臺灣和荷蘭一樣,相當倚賴海洋資源,海岸環境的多樣性高,並擁有許多獨特的棲地環境,但海岸地區同樣也面臨許多如海岸侵蝕的威脅。過去針對海岸侵蝕的對應策略以硬性工法為主,較少從生態面向來思考,而海岸管理也因事權分散而導致缺乏綜合管理,所以臺灣迄今尚無任何地區以自然生態系統管理面向,來研究軟性工法或探究如何降低災害風險。但以 2020 年 6 月新成立的桃園草漯沙丘地質公園為例,可以發現人們對於以設置地質公園方式來保育沙丘、降低災害風險,或透過可持續管理來加強沙丘生態系統等作為,已愈感興趣。現在這個地方級地質公園仍保存著脆弱的沙丘環境和大約八公里的活動海岸線,應該是一個可以適用「自然解方」的地區。Item 台灣近岸環境觀測、分析與模擬研究-氣候變遷下海岸防禦的非工程治理: 海岸後退帶的試驗規畫研究(I)(2014/08-2015/07) 林宗儀氣候變遷下對於海岸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全球海水面的上升和極端天氣(風暴、 颱風)事件發生的頻率增加。臺灣對於海岸防禦的策略及方法,從傳統的海堤、護 岸等人工結構物的建造到突堤、離岸堤等之佈設,再到最新的複合式工法,應用岬 灣理論進行人工養灘等,期望在颱風事件中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減少損 失。但在抵抗颱風巨浪和暴潮的侵襲時,工程結構物常傳出破堤或遭越波造成海水 倒灌、海堤塌陷等災害。再加上硬性結構物的建置,也常因為干擾自然海岸環境系 統,導致引發局部地區的海灘侵蝕問題。因此海岸防護策略在氣候變遷的情境下 的,已不能再固守傳統的硬性防禦工法,必須在海岸防禦工程作為上有所調適,或 是應用非工程的環境治理方式來減輕災害的損傷。以沙岸地區的海岸防禦為例,工 程調適作法是進行人工養灘及沙丘建造等柔性工法,藉以建立起海陸之間的自然屏 障。但人工養灘在國外的經驗常被質疑生命效期不如預期,在沒有其他配套措施 下,導致工程維護費用不斷增高累積,終至超出社會的負擔能力。本研究提出一種 兼顧防災及自然環境生態維護的非工程治理方式,建議劃設海岸後退帶或災害緩衝 帶,可以獨立操作,也可和柔性工法搭配。透過環境規劃與管理方式,限制易致災 區內的新建房舍和土地使用,以達到海岸減災的目的。期望從國外經驗的學習,建 立台灣海岸後退帶劃設的標準作業程序,調查西部沙岸之災害脆弱性,並擇取適當 侵蝕熱點區段進行後退帶試驗劃設,為這項海岸管理新思維,踏出實作的第一步。Item 台灣西部濁水溪河口之砂塵活動與防治思維(2013-07-04) 林宗儀Item 台灣西南部海岸堰洲島演育之地形動力-以台南網子寮汕為例(2013-07-25) 林宗儀; 羅建育Item 沙丘性海岸環境資源保育與劣化土地復育研究---以宜蘭海岸為例-宜蘭海岸沙丘的劣化、復育與永續經營管理(I)(2008/08-2009/07) 林宗儀宜蘭沙丘型海岸段,位於蘭陽平原的頭城到蘇澳之間,因為坡降平緩,沙灘寬廣, 再加上冬季盛行的強勁東北季節及蘭陽溪所提供的豐富沙源,因而有大規模的沙丘發 育。然而近年來由於蘭陽溪輸沙來源的減少,使得這段沙岸的供沙失衡,多處海灘正逐 漸縮小,甚而使許多沙丘在颱風事件中受到波浪的強烈侵蝕,形成沙丘侵蝕崖,崖面也 逐年崩滑後退。此外近年來因為人口及經濟的發展,對於土地的需求日殷,許多海岸天 然沙丘地也逐步被開發利用,部分沙丘脊被剷平,開闢成公路,而在沙丘脊中間的低窪 濕地,也被開闢為魚塭及養鴨場,甚至有工業區的開發,造成整個沙丘環境轉趨劣化, 破壞沙丘在海岸防禦中所扮演天然海堤功能,同時也破壞沙丘在生態棲地及地形景觀美 學的價值。像這種因為對於海岸動態環境特色無知所造成的不當規劃,可能對脆弱、敏 感的海岸沙丘環境造成致命的斲傷。不但生態機能盡失,沙丘自然的作用過程亦被阻 斷,致使沙丘地貌逐漸消失,連帶引起周遭的環境災害,危及附近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本研究擬將宜蘭沙丘型海岸各種環境如沙灘、沙丘、防風林、濕地等結合,透過對於環 境自然作用及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共同討論海岸資源保育與土地利用永續經營管理的問題。Item 活動構造地形判釋及資料建置分析(I)(2005/03-2005/12) 沈淑敏; 張瑞津; 楊貴三; 林雪美; 林宗儀活動斷層之再活動是造成本島重大自然災害的肇因之一,中央地質調查所已經公布全島42條活動斷層,並整合各種地質、地形、地球物理、測量的方法繼續研究,以提供未來研擬地震減災或防災政策時的堅實科學基準。為求更全面的掌握本島活動構造(包含活動斷層、活動褶皺及地形面的傾動與線形)之分布與特性,有必要全面性的進行第四紀地層區的活動構造調查研究。由於活動構造(以活動斷層為主)容易在第四紀地形面上留下線形、崖、漥地、隆起、斷錯等變位地形,在諸多調查方法中,利用立體鏡在航空照片立體像對上判釋變位地形,可謂最為簡便與經濟者。本計畫擬進行兩年,第一年進行北部及中部地區,第二年則進行東部及南部地區。本年度計畫目標為:(1) 完成研究區構造地形特徵之判釋,編繪構造地形特徵分布圖;(2)建置一系統性的活動構造地形判釋GIS資料,提供政府機關及社會大眾有關活動構造的資訊。航照地形判釋原則和圖徵、屬性表之規劃首先參考日本活斷層研究會(1980、1992)之作業規範,並將依地調所需求加以修正。Item 台南七股潟湖之地形與沈積物特性研究(2006/08-2007/07) 林宗儀台灣西南部海岸在十七世紀時有許多昔稱內海的潟湖,這些潟湖的外側有沙洲 的保護,是一個兼具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及海岸防災功能的緩衝帶。但在歷經人為 開墾、及自然的泥沙淤積及沙洲島內移等變遷之後,許多潟湖已消失或面積收縮。 其中泥沙的來源,可能來自流入潟湖的河川輸砂,也可能是經由潮口被潮流帶來的 外海懸浮質沈積物。來自前面沙洲的風吹砂或波浪越洗沈積物則在沙洲側的潟湖岸 邊堆積,造成沙洲島的內移。七股潟湖是目前台灣殘存的最大潟湖,面積大約有一 千五百公頃。其位置在台南海岸青山港汕、網子寮汕和頂頭額汕等沙洲的內側,外 形略呈三角狀,與外海有潮口相連。由於近年來七股潟湖外側的網子寮汕地形變遷 劇烈,潮口的變動頻繁,連帶影響到潟湖環境的潮流沈積作用及地形的變遷,本計 畫的研究目的即是希望藉由七股潟湖內部沈積物的採樣,分析其沈積物的特性和分 佈,並配合地形水深的調查,進一步瞭解潟湖中不同地形環境中的沈積作用機制, 以探討潟湖環境地形變遷的動力機制及其未來的變化趨勢。也提供未來擬定海岸保 護及海岸永續經營管理策略時之必要科學依據。Item 沙丘性海岸環境資源保育與劣化土地復育研究---以宜蘭海岸為例---宜蘭海岸沙丘的劣化、復育與永續經營管理(III)(2010/08-2011/07) 林宗儀宜蘭沙丘型海岸段,位於蘭陽平原的頭城到蘇澳之間,因為坡降平緩,沙灘寬廣,再加上冬季盛行的強勁東北季節及蘭陽溪所提供的豐富沙源,因而有大規模的沙丘發育。然而近年來由於蘭陽溪輸沙來源的減少,使得這段沙岸的供沙失衡,多處海灘正逐漸縮小,甚而使許多沙丘在颱風事件中受到波浪的強烈侵蝕,形成沙丘侵蝕崖,崖面也逐年崩滑後退。此外近年來因為人口及經濟的發展,對於土地的需求日殷,許多海岸天然沙丘地也逐步被開發利用,部分沙丘脊被剷平,開闢成公路,而在沙丘脊中間的低窪濕地,也被開闢為魚塭及養鴨場,甚至有工業區的開發,造成整個沙丘環境轉趨劣化,破壞沙丘在海岸防禦中所扮演天然海堤功能,同時也破壞沙丘在生態棲地及地形景觀美學的價值。像這種因為對於海岸動態環境特色無知所造成的不當規劃,可能對脆弱、敏感的海岸沙丘環境造成致命的斲傷。不但生態機能盡失,沙丘自然的作用過程亦被阻斷,致使沙丘地貌逐漸消失,連帶引起周遭的環境災害,危及附近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本研究擬將宜蘭沙丘型海岸各種環境如沙灘、沙丘、防風林、濕地等結合,透過對於環境自然作用及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共同討論海岸資源保育與土地利用永續經營管理的問題。 在第一年的計畫成果中,即根據野外實地調查、監測及透過不同時期的地形圖、航照及衛星影像資料的比對分析,總共歸納宜蘭海岸地區沙丘的十一種破壞型態,並進一步據以討論適當的量化評估指標,例如沙丘崖線的後退量、植生覆蓋減損面積量、沙丘中道路分佈密度等,用以綜合評估整體沙丘環境的劣化狀況,提供相關環境永續經營規劃的重要參考。目前正在執行中的第二年計畫主要目標是宜蘭沙丘承載量及永續指標建構,以預防過度的人為不當開發使用造成無法回復的沙丘破壞。 本子計畫今年所提為延續性計畫原第三年計畫,研究重點是在宜蘭沙丘復育與永續經營策略研擬。在面臨未來環境自然變遷和人類活動侵入的雙重壓力下,本研究希望透過前兩年的環境變遷及生物多樣性調查,生態及遊憩觀光承載量與永續指標的建置,評估宜蘭海岸沙丘劣化狀況,並據以提出沙丘復育及永續經營管理的策略。以提供海岸經營管理者對於未來如何保育沙丘、維護自然環境生態、景觀資源及防治風砂災害等實際經營管理問題,作為決策的準則和依據。Item 臺灣海岸變遷監測分析(1/4)(2009/04-2009/12) 林宗儀本計畫以四年為期,主要持續利用福衛二號影像對台灣海岸變遷進行監測與分析,以掌握台灣海岸的動態變化現況及長期變遷趨勢,瞭解潛在海岸災害可能分佈區段,提供政府在長期海岸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及海岸災害的預防及應變規劃上一份絕對必要的參考資訊,以利相關單位進一步有效的監測、管理、保護海岸,防止海岸災害的發生。 整體研究工作項目包括六大項:(1)蒐集資料,(2) 劃定參考濱線位置,(3) 判釋海岸侵淤變遷,(4) 野外查核侵淤熱點區域,探討變遷主要原因,(5)觀察颱風事件的影響,及(6)分析中長期海岸變遷速率。最後統整計畫的全程工作總成果及資料。 研究的方法和技術,主要結合早期的歷史地形圖資影像及最新的福衛二號及光達等高精度影像資訊,繪製這些影像圖資中幾種明顯海岸濱線指標的位置於底圖,進行海岸侵淤變遷的判釋。並研究選取適當的濱線指標參考線,藉以分析各地各年度冬、夏季間海岸的侵淤變遷,並以野外查核方式確認侵淤熱點區域,配合長期海、氣象及人為活動資料蒐集,討論海岸侵蝕嚴重地區濱線變遷的主要原因。同時針對台灣每年幾乎都要遭逢的颱風事件,機動地針對可能受影響較大的海岸,紀錄颱風前後的影像,以觀察颱風可能對海岸的衝擊和影響。最後則以各種不同時期影像圖資,計算海岸的中長期變遷速率。 本年度為四年期研究計畫之第一年,除福衛二號影像資料即時蒐集及颱風事件觀察採取機動針對影響嚴重區域進行比較分析之外,其餘有關資料的蒐集及海岸濱線變遷之監測與分析研究之實際工作,在考量經費、人力配置後,以分年分區的方式來完成全期程的工作。本年度研究區域包括自淡水河口以北的東北部台北、基隆,及東部的宜蘭、花蓮、台東地區等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