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閱讀台北都會空間文本--以101大樓和龍山寺為例
    (2008) 林宏儒
    研究始於城市景觀的差異觀察。 區有新穎開發和老舊重建的區塊,如此落差性的存在,激發了走踏、凝視、碰觸等渴望記錄的想法,尤其看到對於台北新舊區空間分裂的說法,思索為之一振,究竟看法的提出是誇張了現實,抑或命中城市發展的要害?在分裂說的認知下,研究所確立的觀點是差異的必然,透過這些差異的顯現,在商討分裂說程度,甚至是為何提出的看法,是否切割或剝開了什麼樣的都市區塊問題。 於是研究從認知城市的進程開始,著墨城市是由不同切面構成的看法,從兩組雙元性的概念出發,關照全球與地方的尺度(城市裡的相對性)、現代和後現代的狀況;以步行為策略,身體作為漫遊具體實踐的感知主體,接著嘗試從發問的城市的四個面向——歷史、社會、行動、論述作為四條書寫空間的線索,也是題目所欲閱讀空間的四個脈絡,試圖描繪出這些差異性。 索,歷史告訴我們發展最新穎之地跟老市區永遠存在著時間的推移。在生活的一天週期裡,兩地作息的差異,愈夜,觀察點的老市區呈現的人群流動較新市區豐富,對漫遊者而言熱鬧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行動線索,蓬勃而凸顯的消費空間,在新區彼此間是競爭區隔也是聚集共榮,在傳統的商街有新裝、有遷移,或隨時間出現消失的攤車,各自有新舊區域間的行銷差異亦有區域內的策略差異。在社會線索研究,兩地的人口組成類似,但舉目所見卻是分別屬於長青族和遊民的生活空間以及年輕人的娛樂空間,而這樣的空間組成也持續影響當地的空間結構,其他的人群只能以觀光客的形式偶爾進入。在論述線索,敘說台北的文字大多被城市文化管控,多的是懷舊或觀光的行銷。 從不同的線索探查城市幾個面向的意義,依循著新舊間對照的意義,繼之拼湊兩個差異的空間。在這樣的差異空間,出現不同的作息、活動、景觀、人群,也有類似的觀光客的拜訪。當把所見所聞都攤開來呈現,試圖連結彼此的關係,一座寺廟跟一棟新大樓,在台北城的意義可以回歸城市發展的一環。不論是歷史的、社會的、行動表現的、論述的都有其典範來源,但是在一個城市整體下,這些面向企圖整合成一個對待城市空間的方式,變成一個可供討論,繼之堆疊覆蓋的文字空間。而台北的新跟舊都在持續推進中,文本也會不斷的擴張並再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