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
    (2008) 李毓嵐
    1895年,清廷依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此一變局對臺民,尤其是傳統文人的影響極為深遠。所謂傳統文人係指曾受漢學教育,在日治時期仍堅持以傳統漢詩文為主要創作者。他們深受儒家思想薰陶,並以科舉為晉身之階,但日治之後遭受異族統治,傳統上升流動的管道突然斷絕,加以殖民當局以漸進的方式推行日語,使漢文化的延續面臨危機,因而造成其文化認同(中國)與政治認同(日本)的分歧。另一方面,隨著日本的現代化建設,各種西洋的新科技及新思潮傳入臺灣,他們遭逢前所未有的衝擊。在新/舊、中國/日本/西方各種不同的文化及政治勢力並存的時空下,傳統文人如何回應和自處,實為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 有鑑於此,本文使用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尚未出版的〈林癡仙日記〉和〈林紀堂日記〉,以及傳統文人的漢詩文作品為資料,以探究此課題。 本文除前言、結論外,分為六章。第一章敘述臺灣文人階層崛起的經過,以及傳統文人的定義。第二、三、四章分別討論傳統文人對日本殖民統治的看法、中國情懷和經驗,以及對西洋文明的體驗。第五章論析其內在觀念與生活習慣的改變,第六章則以「霧峰一新會」為例,探究傳統文人對社會教化的努力。 根據初步研究之結果,多數傳統文人接受被日本統治的現實,並致力追求現代化。因此,他們接受日本的紳章和表揚狀,擔任基層公職,協助日人治理地方。同時,支持新式教育、學習日語、積極學習科學新知、吸收自由民主等西洋思想。不過,傳統文人雖力求調適,但只接受有助於改善生活的新發明或能調劑身心的西式娛樂,對男女社交公開、自由戀愛等與傳統思想有所抵觸的活動和觀念仍頗為排斥。另一方面,他們雖肯定總督府在臺灣推行的現代化建設,但仍堅持自己是漢民族,重視漢文的延續,故與日本殖民者之間的關係,並非全然的依從或對立,而是依其自身的觀念或需求,有其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