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海峽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國民政府時期」(1925-1948)教材之比較研究—以人物和事件的敘述為討論中心
    (2007) 戴淑貞
    摘 要 教育是立國的根本,國家發展的動力,而且是一個國家達到政治整合以及營造國民意識的主要工具。其中,歷史教育在整個教育的體系中佔有一個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不僅僅發展一個人的「歷史感」和「社會感」最有效的科目,更是國家培養民族精神與愛國意識的重要學科。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歷史教育與史學研究有所不同,除本身獨特的知識結構和學科性質外,更著重歷史的教育意義,自然在史實的選擇、目的與方法上,帶有較為強烈的主觀成份。臺海兩岸基於特殊的時空背景,在歷史教育的發展上,更充分表現出濃厚的政治意識型態。在兩岸互動頻繁的今天,兩岸人民無論在政治立場、價值觀念或者思維模式,還是存在著極為鮮明的差異,也間接造成彼此溝通和瞭解的障礙。因此,如何在兩岸政治意識的對抗中,讓歷史教學能做出更客觀的敘述、排除政治及黨派意識型態的影響,使歷史學科更具實用的價值,是本文研究的原因。 本論文主要是以文獻探討與內容分析法為主,再加上統計、歸納、比較等方法。別針對兩岸前後十年、各四個版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國民政府時期的教材內容,以人物與事件的選擇和撰述為討論中心,作「量」和「質」兩方面的統計和分析,並對其中所呈現的意識型態進行討論,比較兩岸歷史教科書內容上的異同得失,最後提出結論和一些看法。 第一章是說明本文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步驟,以及研究的範圍與限制。第二章部分,分別就雙方的教育思想,和不同時期的歷史教學目標及教材大綱,來說明高中歷史教育的發展與變化。第三章和第四章部分,則是針對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國民政府時期」之教材內容,有關人物和事件的選擇與撰述進行探討。第五章結論的部分歸納出五點: 一、兩岸歷史教育的發展,反映出時代政治變化的軌跡。 二、兩岸皆以各自觀點表述中國現代史的發展,並試圖證明及鞏固其政權合法 性。 三、民族精神與愛國思想教育為雙方歷史教育的重要目標,但隨著臺灣社會多元化與教育改革的發展,臺灣高中歷史教材較為重視歷史教育的本質。 四、不同政治意識型態影響兩岸教科書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選擇與撰述。 五、中國大陸以鮮明的政治意識型態主導教科書內容,臺灣則隨政治民主化的進 展表現出更多元的風格。 兩岸歷史教育不僅反映出時代的變遷,也看出教科書與政治意識型態間的綰合關聯。民族精神教育非解決教育問題的萬靈丹,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應拋棄本位主義,跳脫政治化約,回歸知識與教育的本質,以客觀的態度呈現歷史的發展,而不使教科書淪為政治宣傳的工具。歷史的價值與目的,最重要的是人文教育的基礎,應該給予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教導學生民主的價值和尊重他人的行為,培養具有民主及人文素養之健全的心性,才是教育更深層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