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問題本位學習(PBL)在國中社會領域歷史教學的應用
    (2010) 張瓊文
    本研究針對國中一年級學生,以行動研究之模式實施「問題本位學習」(PBL)的教學策略來探討其可行性與困難度,本研究選定的教材單元為「日治時期的台灣」,研究範圍包含:學生學習態度的轉變、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師生在實施歷程遭遇的困難與改善方法、以及教學者的專業成長。藉由建構「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進行合作互助的有意義學習,研究者本身於實際教學情境中體察「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之困難處與可行性,作深切觀察並思考反省以利教學精進,並期望個人之研究所得成果也能提供後續教育工作者做為參考。 研究者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為期二個月,資料的收集包含:態度量表、意見調查表、學生學習日誌、討論區留言、研究日誌、教學錄影帶、教室觀察等,同時將所得的資料進行質性與量的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PBL教學對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有較正面的提升,不但增進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對學生學習歷史的價值與信念也有正面的影響。 二、PBL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以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力來看,以「主動探究與研究的能力」、「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的能力」、「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欣賞、表現與創新的能力」、「表達、溝通與分享的能力」等方面較為明顯。 三、師生於實施歷程可能面臨的困難,一是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成自主學習的不適應,二是教師教學經驗、能力與技巧的不足。 四、透過此次教學行動研究,教師嘗試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活動與多元角色的扮演,教師除了獲得資訊素養的提升以外,也透過協同教學改善過去單打獨鬥的教學習慣。
  • Item
    民國女畫家梁白波繪畫中的女性展現
    (2016) 張瓊文; Chang, Chun-Wen
    梁白波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女漫畫家。她的漫畫作品充滿女性特有的視角與自我的主張,備受矚目,被喻為中國漫畫界的「第一才女」。她與漫畫大師葉淺予的戀情,更使她廣為人知,卻也因此讓她離開了漫畫界,前往台灣尋找新天地。   1920年代梁白波先後就讀私立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與私立中華藝術大學,接受西方文藝新知,也奠定良好的繪畫基礎。1930年代梁白波參與過許多左翼團體的活動,例如共青團、飛行集會、苔蒙畫會、決瀾社、左翼美術家聯盟等。除了漫畫創作,梁白波在油畫、插畫、速寫、服裝設計、粉彩水彩畫、陶藝彩繪中也展露她的繪畫天份,可說是多面向的女藝術家。她的繪畫有著強烈的現代藝術風格,擅長使用線條與大面積的色塊來表達內心世界。   透過本文對梁白波生平與藝術作品的考察,可以得知,在她充滿現代藝術的繪畫作品中,展現了許多獨一無二的個人觀點與女性自我意識。雖然她仍身處於受到男權宰制的社會之中,但她有所突破,在作品中加入許多不同於男性的主流觀點,顯示出民國時期女性的自我覺醒與掙扎。梁白波的繪畫才能成為謀生的工具,使其得以在社會上立足,使其可以如同自己繪畫中的摩登女郎般自在生活,不依賴男性的補給,對比她繪畫中所展現的女性,更為顯真實。抗戰時期政府鼓勵女性加入戰爭,女性因此擁有相對較多的空間,女性的地位也因此有所提升。梁白波繪畫中的女性的獨立特質更加鮮明。   梁白波的藝術作品,為近代中國藝術的摸索和轉型提供了可貴的歷史經驗。其在不同時空下作品中的不同女性風貌,展現出多元的女性自我意識表達,更是女性藝術家在近代中國藝術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
  • Item
    新店丘陵的土地經營(1810-1890)
    (地理學系, 2002-05-??) 張瓊文
    本文試圖以十八世紀末新店的丘陵土地利用的變遷過程為例,探討在時序脈絡中,區域如何通過社會再生產的體現以及土地資源與國家政策的交互辯證,而持續形塑其社會空間的實質內涵。在外部世界經濟體系的機制與內部國家重商主機的運作之下,新店丘陵因風土條件適宜而發展茶業,並成為市場需求的供應所在地,從而由邊際土地轉化成為可與世界經濟接軌的經濟丘陵。
  • Item
    訪談地點的方法論意義:以跨岸研究之田野調查為例
    (地理學系, 2013-05-??) 張瓊文; Chiung-Wen Chang
    本文透過回顧個人在海峽兩岸不同地點訪談臺灣科技產業人士的回野經驗,探討訪談地點除了作為研究者與受訪者問答互動的所在之外,其對於研究過程與訪談結果的方法論意義。本文發現,受訪者如何認知訪談地點,以及如何看待自己在受訪所在的主體性,將微妙的影響其報導的態度與情緒。受訪者所在的報導處境通常存在著多重尺度的複雜張力,而這種張力來自於全球在地脈絡中的空間政治角力的作用。受訪者將因為對這些張力的敏感性,而投射不同情緒或態度在對於受訪地點的認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