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自修辭視野檢視《墨子‧天志》三篇思維論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21-06-??) 張書豪; CHANG, SHU-HAO
    本文藉助西方修辭學的概念,亦即「在任何一個問題上找出可能說服方式」,探討〈天志〉三篇的思維歷程。得知〈天志〉三篇論證「天」的性質,是經過「天的普遍性、規範性」、「天的超越性、起源性」、「天的意志是兼愛」三個步驟;當中運用了修辭學的例證法、修辭式推論、類比推論等論證模式。循此論證步驟,可以看出〈天志〉的目的,主要是藉由論證「天」的性質,使「兼愛」成為具有形上意義的道德本體,是一種「神性意志」式的「功利主義」理論系統。這三個論證步驟並非完美無缺,在盡最大努力實踐「自我(們)說服」的修辭學要求下,可從刪除謬誤的類比推論,安頓「天」所具備的「正義」和「政治」兩義,以及改換難以證實的前提等修訂、調整,鉤勒出由〈天志上〉到〈天志下〉,最後〈天志中〉的思維軌跡。
  • Item
    試探劉向災異論著的轉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張書豪; Chang, Shu-hao
    本文以《漢書•五行志》為線索,試圖追蹤劉向《洪範五行傳論》的著述歷程,進而發現:劉向早期受董仲舒影響,應當著有「災異之記」,沿襲《春秋》編年繫事的體例;至撰《洪範五行傳論》時,方改採「比類相從」的編輯原則。另外,為了證明洪範五行說的有效性,劉向必須替各類咎徵找到對應災異,因此針對董仲舒的舊說加以補充或離析,以期獲得更多種類的史例;而公羊災異說的內在矛盾,亦促使劉向轉而積極建構洪範五行說的理論體系。至於劉向災異說前後期的轉換、融匯,乃是取決於詮釋史例時新舊兩說的成份多寡;其取捨的標準,則端看個別史例中公羊災異說的合理性,以及洪範五行說缺項與歷代史例之間的相應性。
  • Item
    試探劉向災異論著的轉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06-??) 張書豪; Chang, Shu-hao
    本文以《漢書•五行志》為線索,試圖追蹤劉向《洪範五行傳論》的著述歷程,進而發現:劉向早期受董仲舒影響,應當著有「災異之記」,沿襲《春秋》編年繫事的體例;至撰《洪範五行傳論》時,方改採「比類相從」的編輯原則。另外,為了證明洪範五行說的有效性,劉向必須替各類咎徵找到對應災異,因此針對董仲舒的舊說加以補充或離析,以期獲得更多種類的史例;而公羊災異說的內在矛盾,亦促使劉向轉而積極建構洪範五行說的理論體系。至於劉向災異說前後期的轉換、融匯,乃是取決於詮釋史例時新舊兩說的成份多寡;其取捨的標準,則端看個別史例中公羊災異說的合理性,以及洪範五行說缺項與歷代史例之間的相應性。
  • Item
    漢武帝的郊祀與封禪
    (國文學系, 2010-09-??) 張書豪
    本文透過考察漢武帝郊祀與封禪的祭祀活動,以闡明其中所蘊藏的思想內涵。發現后土祠是以五行土德為基礎,並設廟汾陰冀州,象徵佔居九州中央,以統御四方。太一祠則位於長安西北甘泉,反映古代西北高、東南低的天地形勢;由八方、五帝、太一層疊而起的祭壇形制,亦為具體而微的宇宙模型。封禪方面同樣以太一為至尊上帝,並在泰山建築規模更宏偉的昆侖樓,以滿足武帝陟降往來於天地之間的嚮往。綜合來看,太一即是北辰,受到眾星所拱;后土立於汾陰,位處地理中心,天地萬物的循環運動均以其為核心樞紐,而其本身卻是恆常不動。蓋不動則不變化,不變化則能致長生,此正是武帝必藉由郊祀、封禪的宗教儀式,以求上下冥契於太一、后土的思維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