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基隆河土地覆蓋時空變遷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5-05-01) 顏啟峯; 張國楨 
  • Item
    利用1979~2009年間航空正射影像及數值地形模型探討草嶺山崩區域之地表變遷
    (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14-12-01) 吳若穎; 陳柔妃; 郭志禹; 張國楨 
    草嶺山崩在歷史上曾有5次大規模的山崩紀錄,其最早則在1862年因地震引起的山崩,近一次則為1999年集集地震所引發的大規模山崩。集集地震後區域內劇烈且快速的地表作用,提供探究山崩機制、活動構造與地表變遷之相互作用的最佳實例。本研究利用高解析航空正射影像,總共製做及校正自1979至2009年十期高解析度數值地形模型,配合地形斷面、河流剖面圖,針對草嶺地區震後之崩塌區、堆積區以及河道,探討地表變遷。研究中又將時間分為長時間尺度(1979-1989、1989-1999及1999-2009年)共三個十年及短時間尺度(1999-2009年集集地震後)。集集地震引發之草嶺山崩為順向坡滑落;河道流向剖面顯示,清水溪河床在上游呈現下切侵蝕而下游則呈現堆積,因而河川坡度在震後十年間逐年趨緩。山崩區域內崩塌和堆積量體的變化則與年度重大颱風或強降雨事件有關。於航照上觀察地表變遷,堆積區倒交山及春秋斷崖崖坡呈現快速侵蝕造成的崖坡後退,我們藉由選取四個具有最大變化率的代表斷面來計算崖坡後退速率,在2003-2009年間,堆積區的倒交山崖坡平均後退速率為46.1m/year,為坡腳侵蝕造成的崖坡崩塌後退;而春秋斷崖則為33.8m/year,是崖坡前緣的層狀崩塌。
  • Item
    臺北市都市發展對環境之衝擊
    (崧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2014-01-01) 顏啟峯; 張國楨 
  • Item
    飛向雲端,擁抱雲端--農航所航遙測影像資料倉儲與供應平臺 
    (內政部, 2010-06-01) 吳水吉; 鍾德霖; 張國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所建置之航測影像資料倉儲 系統時,以雲端服務之概念進行規劃,並以高效率、高有效性、高可靠性 與高擴充性為目標,成為雲端服務於地理資訊系統之成功應用案例。 本文章即介紹農航所資料倉儲之系統架構,以及如何與雲端服務概念 進行對應,並針對此資料倉儲所達成之效益進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