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虛實之境-臺灣後山的地域與人群(從近代初期到1888年)
    (2014) 廖准一
    本論文主要探討近代初期至清代晚期,後山地區的歷史演變過程與人群互動情形。希望可以究明各個時期的後山,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外來者與清帝國如何認識、理解及描繪後山,又對後山帶來怎樣的影響。 過去談到1875年開山撫番以前的後山歷史,大多集中在荷蘭人的探金行動,卑南王事蹟,李享、莊找、吳全、黃阿鳳、鄭尚等人的零星拓墾,以及平埔族人的南移與東遷等,但這段期間的後山史仍有不少等待釐清的問題。 1874年,爆發牡丹社事件,開啟了後山的大門,滿大人的鐵蹄終於正式踏上這片土地,但清帝國與後山人群發生了一連串的摩擦與衝突,讓清國官兵疲於奔命,最終釀成大庄鉅變,大庄事件的爆發,改變了清帝國對於後山的治理規畫與區域發展方向,影響延續至今。 宥於史料的缺乏,且散落在各輿圖、奏摺、遊記與回憶錄中,使得我們今日難以建構起早期後山的歷史全貌,本論文利用現存的輿圖、圖像及文獻檔案,進行交叉分析,尤其著重「圖」所傳遞出的訊息,發現過去被忽略的史料所代表的意義,並嘗試回到在地知識,利用父祖輩們的經驗,以長期歷史結構的觀點探討後山歷史,追索當時清人、西方人與日本人眼中、筆下的後山,並討論清帝國究竟如何看待並「治理」這片邊陲之地,對於有待釐清或尚未受到重視的問題提出合理的說明與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