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旗觀:多元視角下的旗人形象
    (2017) 吳佩樺; Wu, Pei-Hua
      「形象」起源於自我與他者的相互觀看,人們各有所思,呈現一個想像與真實融匯的場域。旗人與民人相對,形象因群體間刻意形塑的對立而強化,從用詞到故事情節,皆與身分認同息息相關。終清一代,做為政權核心的八旗群體,既維繫皇帝極力倡導的祖宗典範,其形象同時也褒貶起伏,幾經流變。旗人自我期許、自我認知的形象以及他人眼中的形象,在不同論述中發展,寄託各種思想與願望,影響後世旗人的心態觀感。自我形象往往富有傳奇色彩,潛在政治內涵與話語權的關聯模式,是形象流傳的重要因素。在「變」與「不變」之間,形象經過詮釋與再現,即使清祚已覆,仍保留著獨特的歷史記憶。從盛京到北京,甚至延續到新京,旗人形象涵蓋清朝初興、盛世與衰亡的歷史進程,為其發展趨勢,增添多元視角的佐證。
  • Item
    如此君臣:清世宗與年羹堯君臣關係及其形象流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6-12-??) 吳佩樺
    清世祖曾以《御定人臣儆心錄》訓誡群臣,昭示為臣者應當遵循的規範,降至雍正朝,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幕客汪景祺卻著〈功臣不可為〉一文,質疑君主的權威,替功臣發不平之鳴。文中所謂「位極人臣」者,或有意暗指年羹堯本人。權傾一時的年羹堯,對君臣倫理構成衝擊與挑戰,清世宗則力圖透過形象塑造,重新導正秩序,更使一切懲治年羹堯的舉措名正言順。身為皇帝,清世宗固能懲辦年羹堯或任何一名官員,能主導正史評價的走向,但當世殊事異,隨著時局變化,野史傳聞中的君臣形象,終究出現意想不到的發展。本文藉由年羹堯勢盛、議罪和後世流傳三個時期的君臣關係與形象變遷,探究幕後潛在的皇權運作,以及「君」與「臣」牢不可破的身分間隔,是否曾跨越常軌,最終如汪景祺所言,致使「君臣兩負」,並在百餘年後仍餘波盪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