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承認自然 ──霍耐特承認理論與王夫之氣的思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7-06-??) 劉滄龍; Liu, Tsang-long
    本文討論霍耐特交互承認理論中的共感,同時與王夫之氣的思想對話,以便探究「承認自然」的課題。霍耐特的承認理論涉及人與自己、與他人及與自然的承認關係,主張共感的承認優先於認知。他雖然考慮到對於人類以外的世界也懷有一種先在的承認態度,但卻是以間接的方式,某種程度化約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來談承認自然。我將試圖在霍耐特承認理論的框架下,一方面吸納他論及人的交互共感的理論優點,另一方面則藉由王夫之氣的思想中能夠整合自然與社會關係的洞見,來補充霍耐特理論較為薄弱的環節。同時,也返回到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理論家班雅明與阿多諾論及的「氣韻」(aura),由美學的進路來探討在共感的承認關係中人的自我理解為何與自然有關。
  • Item
    從李翱的性情思想看儒道的交涉歷程
    (臺灣宗教學會, 2011-12-01) 劉滄龍
  • Item
    「血氣心知」與「身體理性」--論戴震與尼采的修身哲學與文化批判
    (漢學研究中心, 2008-12-01) 劉滄龍
    本文藉由「血氣心知」與「身體理性」(body-reason; Leib-vernunft) 這兩個概念探討戴震與尼采(Nietzsche) 的修身哲學與文化批判的關係。戴震以「血氣心知」來界定人性,他主張「理存於欲」,貫徹了自明朝中葉以來的形上批判的工作,亦即將宋儒修身哲學的重心從「超越地返回存有根源的體證」轉向為「經驗地展開氣化整全的實現」。尼采則由「身體理性」的提出,反轉以意識主體為基礎的「再現的真理觀」,形式同一的先驗自我被拒斥為理性的虛構,而流動的經驗自我則在回返自然的要求中實現「體現的真理觀」。對於戴震和尼采來說,理性從來就不可能離開身體,倘若以為價值的創造可以透過割離身體與情感的途徑來完成,將是一種病態的文化。「血氣心知」和「身體理性」兩個概念的提出是為了貫通自然本能與人文理性,健康的、積極的文化並不歧視身體與自然,而是肯定其高貴之目的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