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文化再生與工業遺產轉型之社會影響: 荷蘭西瓦斯廠文化公園之個案研究
    (2015) 何信華
    本研究旨在探討政府如何透過文化再生轉型工業遺產,以強化當地社群的社會凝聚力。由於傳統的工業遺產研究典範傾向空間分析的觀點,較少關注文化創意的再生,居民和地方互動關係與地方文化發展的脈絡。工業遺產轉型成文創園區,不僅提升當地居民的文化資本和生活品質,同時保存地方文化的獨特價值,對內形塑地方認同感,對外建立出城市意象。研究方法以荷蘭阿姆斯特丹西瓦斯廠文化公園為個案研究對象,透過文獻分析、田野調察、深度訪談,以社群參與、社會資本、地方感理論探究文化公園管理者和當地居民供需雙方的觀點,進行文化都市再生下工業遺產轉型的社會影響研究。最後,本研究將檢視台灣工業遺產轉型成文創園區的現況,並運用國外案例操作經驗,提供台灣未來文化治理之方向,以符合文化、社會、經濟共生的永續發展趨勢。
  • Item
    公共論壇的理論與實踐:臺灣經驗之分析與批判
    (2016) 黃自強; Huang, Tzu-Chiang
    「公共論壇」原則(Public Forum)在美國已邁入體系化發展階段,1983 年的 Perry Education Association v. Perry Local Educators' Association 案,是一個很重要 轉捩點,這讓「公共論壇」的分類,除「傳統公共論壇」之外,也包括了「指定公 共論壇」以及「非公共論壇」。因此,Perry 案的判決使「公共論壇」發展脈絡注 入新的活水源頭。 「公共論壇」原則涉及公共意見表達的地點,傳統被當成通道使用的街道或公 園,基於溝通的目的成為公共意見討論場域,是論述「公共論壇」原則的最初本質。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及學術界更進一步闡述其脈絡,透過從 1930 年代開始的司法實 踐過程,從司法相關案例中進行系統性梳理,逐漸發展出「公共論壇」原則,賦予 人民在政府擁有的地產上,行使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論自由權利。 「公共論壇」原則並非原本存在或一蹴可幾的結果,而係歷經從無到有的實踐 過程,成為實踐言論自由重要場域,言論自由相對的也成為落實「公共論壇」重要 途徑。由於「公共論壇」原則保護了人民說話的權利,暢通表達公共事務意見管道, 其具體實踐著實和民主政治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文從「公共論壇」原則發展 理念及脈絡分析,推導出「公共論壇」具有「促進民主參與」、「言論自由保障」、 「提升政治文化」等三項功能。 「公共論壇」原則已深植於美國政治與人民日常生活之中,影響深遠,因此, 如果從美國「公共論壇」發展經驗和過程,檢證新興民主國家臺灣,特別具有啟發 意義。本論文研究以為,臺灣大法官會議透過釋字第 445 號解釋、釋字的 718 號解 釋和釋字第 734 號解釋,已然形塑「公共論壇」雛型框架,保障民主參與。在言論 自由權利保障方面,復引進「真實惡意」原則,相繼做出釋字第 509 號解釋、釋字 第 656 號解釋及釋字第 689 號等解釋,落實以保障言論自由。 就制度建構而言,臺灣大法官會議著實扮演憲法守護者角色,不過,本文首先 經檢證臺灣民主參與發展過程,認為的確有其正向功能,從集會遊行的次數和民間 的激情投入,民主參與能量逐漸增溫,但警方執法心態則扮演其中的關鍵角色。其 次,臺灣在民主化過程中之言論自由,隨著政治解除戒嚴及報禁開放,已從心靈長期桎梏中獲得解放,加諸刑法的 100 條修正,臺灣的言論自由尺度大開,的確促進 媒體多元發展,但也開啟了媒體失序亂象。第三,本文透過社會資本概念論述臺灣 公共論壇的政治文化形塑,發現臺灣的媒體囿於意識型識、不良的名嘴文化、欠缺 發掘真相能力,致未能充分發揮媒體依賴效果,建立堅實的互信及網絡聯結,遑論 發揮厚實政治文化功能。 因此,本論文提出七項研究發現,認為臺灣「公共論壇」所面臨的挑戰和瓶頸, 包括「公共論壇係經由司法釋憲演繹」、「臺灣公共論壇已顯相當困境」、「強勢政 府言論已威脅公共論壇」、「臺灣媒體出現市場集中化危機」、「臺灣媒體仍缺專業及 自律作為」、「公共論壇未促成社會資本累積」、「公共論壇數量開放不等同提升民主 品質」。本文同時提出六項研究建議,以之為臺灣「公共論壇」的標本兼治之道, 包括「強化各級法院法官的憲法意識」、「警方以秩序維護取代管制心態」、「健全言 論市場以維護公共論壇」、「積極落實反媒體壟斷的法制化」、「提升媒體素養以健全 公共論壇」、「提升媒體依賴以強化社會資本」。
  • Item
    網路獨立媒體的社群經營-一個社會資本的個案分析
    (2014) 陳秋婷; Chiu Ting, Chen
    新傳播科技與網路世代的來臨,顛覆了過去大眾媒體單向提供閱聽眾資訊的傳播形式,網路此傳播媒介相較於主流媒體,擁有著平台建置成本低廉、高互動性及開放性等特性,為許多無充裕有形資源的獨立媒體帶來新形式的傳播管道。觀察台灣目前的獨立媒體發展現況,許多獨立媒體借助網路與社群的傳播效力,近期促成了許多網路動員與新聞社群凝聚而發揮重要社會影響力的案例。以網路為主要傳播媒介的獨立媒體,由於各有關注報導的議題與族群的獨特性,自然吸引了一群真正關心進而主動參與支持的核心讀者,漸漸於網路空間中凝聚出一新聞社群。藉由社群的互動與交流,經營者能夠與讀者溝通並快速取得回饋,達到獨立媒體所欲傳達、倡議與分享的目的,也因為受關注程度與影響力的提升,日漸突顯網路獨立媒體的重要性。 本研究採用社會資本的觀點,做為獨立媒體藉由網路媒介來凝聚與營造社群的觀察與分析,依照Nahapiet& Ghoshal(1998)的結構、認知與關係三構面,以個案研究法探析《上下游新聞市集》社群經營的社會資本,整合獨立媒體經營者及社群使用者的回應,再輔以與網路專家的訪談及線上觀察,綜合理解獨立媒體經營社群的各面向。 研究結果發現社群的存在與運作對本身即缺乏如大眾媒體傳播力道的獨立媒體而言,確實是重要且必要存在的核心支持與動員的力量;從結構、認知與關係三構面的分析結果得知三者彼此相互影響,首先,因著獨立媒體在人脈關係網絡、經營模式及理念傳達的過程,漸漸開始有利害關係人加入社群,這些社群成員可以是自願聚集而成的興趣社群或是實際參與農業與媒體創作的行動者,構成社群的結構資本;「上下游」社群對農業議題的關心與支持,及對上下游此媒體的理念的共識為認知資本;以群體利益為目標規範而能持續運作的「上下游」社群,因著互惠關係之生成,成員願意自願性的參與社群的動員活動及無償付出,皆立基於信任與認同歸屬感之關係資本的產生。
  • Item
    社會企業型媒體運用社會資本之研究──以《四方報》為例
    (2014) 張敏和; Grace Cheng Min Ho
      過去,媒體經營途徑侷限在商業媒體與非營利媒體的思維。商業媒體為達成利潤極大化的目標,不斷地朝謀利方向傾斜,危害新聞專業與自主性,損害新聞公信力和品質;非營利媒體則過度仰賴外部捐款和補助,導致長期處於財源困境之中。商業媒體的弊病和非營利媒體的財源困境,激發全球媒體開創出一種有別於商業媒體和非營利媒體的「第三條路」--社會企業型媒體。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旨在探討社會企業型媒體《四方報》在受到財務與人力等資源的限制下,如何以社會資本作為引進資源的策略,進而藉由所擁有的社會資本與資源優勢,實踐「讓弱勢發聲」的社會目的,以及創造社會價值。   研究發現,《四方報》的結構、認知與關係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有利於組織社會資本的建立與積累。其中,《四方報》的結構資本特色在於網絡結構以組織為中心逐步往外拓展,內部成員的人脈移轉為對組織具有價值的資源;認知資本以「讓弱勢發聲」的社會理念為核心,網絡成員圍繞著社會理念進行交流與互動,成為達成共識的關鍵,以及關係資本的形成奠基於網絡成員相互信任以及對於組織社會理念的認同之基礎上。其次,《四方報》透過「讓弱勢發聲」此項社會理念的傳遞,形成資源提供者對於理念的認同,成為組織對外引進人力、財務與社會資源的關鍵。最後,《四方報》的社會價值創造涵蓋解決或改善社會問題、提升環境條件、觀念的深化,以及回饋機制四大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