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with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Self-Efficacy and Study Abroad Experience
    (2019) 呂宜蓁; Lu, Yi-Chen
    In this globalized world,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y abroad program. In additi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s often discussing the cross-cultural capacity of the students who have study abroad experience. However, mental health and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the students who went abroad is also important. Therefore, the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the students with study abroad experience. Moreover,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test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self-efficacy and study abroad experie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re is a total of 256 surveys collected in this study. Among these 256 responders, 220 had study abroad experience.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the 220 sample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bles mentioned above. In the other hand, the researcher separates the 256 data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has over 8 months of study abroad experience, and the other group has less than 8 months of study abroad experience (including no experience). This study compared two group’s means in term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presented (a) a significant effect between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 a negative moderation effect of self-efficacy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c)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level between students who studied abroad over 8 months and less than 8 months. However, there is no moderation effect of study abroad experie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 Item
    當遊民遇上社會企業─大誌雜誌對遊民的服務歷程及其影響之探討
    (2011) 陳良輔; CHEN, LIANG-FU
    大誌雜誌(TBI,The big issue)目前在英國、日本等十個國家發行,以社會企業的模式協助遊民,透過遊民販售雜誌,提供遊民一份工作的機會。而台灣大誌雜誌於2010年4月份從英國授權引進發行創刊號,本研究探討大誌雜誌對遊民的服務歷程及其影響,並提出對大誌雜誌的建議和發展方向,期待能夠協助更多的弱勢遊民,進而解決社會問題,促使社會更加美好。 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總共訪談12位受訪者,包括台灣大誌雜誌的3位工作人員,以及在台北地區販售雜誌的9位遊民販售員。從自我效能和增強權能的理論觀點分析遊民的販售經驗與服務成效,結果發現遊民販售雜誌的過程經驗到相信及發揮自己的能力、學習運用販售技巧、感受到正向的情緒經驗、人際互動經驗與能力、販售困境與因應方式等內涵。至於大誌雜誌的服務成果,包括1、目前穩定參與販售雜誌約50位遊民,遊民月平均收入約一萬元;2、受訪者對於大誌雜誌的工作感到滿意,並且想要繼續賣下去;3、販售大誌雜誌可以滿足遊民的生理需求,改善其居住與生活環境,增加安全感,使其自力更生、獨立生活,提升其自信心,讓其感到生命希望、掌控感與目標,及降低社會對遊民的負面刻板印象。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大誌雜誌、遊民販售員和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民間社工員之增強權能感、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2009) 林彥宏
    摘要 長期以來,國內外的眾多研究發現社工員的工作滿意度始終不高,可能與業務內容繁瑣、工作壓力沈重、福利保障不足、薪資偏低、人身安全威脅等問題有關,這些因素也成為了影響社工員留職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旨在關注身為專業助人者之社工員,針對社工員在工作職場上的工作滿意度為一變項的思考邏輯下,試圖以組織管理的出發點切入,找出具有提高社工員工作滿意度之變項。 增強權能對於社工界並不陌生,多數的運用都針對案主層面加以討論,但甚少有文獻對於社工員自身的增強權能感(staff empowerment)作詳細的探討與說明;自我效能則是Bandura(1977)提出的概念,認為其對於個人工作上認知的改變具有相當重要的貢獻,將可以藉此對工作態度上的知覺有所影響,因此研究者藉此著力於社工員所處之組織環境脈絡與個人內在心理過程對於影響工作滿意度的知覺狀況進行研究,將增強權能感與自我效能納入研究變項,並期待藉著研究結果釐清社工員增強權能感、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係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將全台灣各縣市分成北、中、南、東四區,從各區抽取四個縣(市)單位,但東部地區只有三縣(市),因此採全抽之方式,並從各縣市內的私立社會福利機構中抽四個機構,東部地區則抽取等比例之機構數量,共抽出大約六十六個機構,機構內職稱為「社工員」的工作人員皆為樣本對象,回收有效問卷兩百四十一份。綜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在增強權能感部分,社工員其整體增強權能感為中間偏高的程度。個人特徵變項中,已婚、機構內之社工員數量越少之社工員,其整增強權能感較高。 二、在自我效能部分,社工員的自我效能為中間偏高的程度。個人特徵變項中,年齡較大、已婚、東部地區、機構內之社工員數量越少之社工員,其自我效能的程度較高。而增強權能感與自我效能為顯著正相關。 三、在工作滿意度部分,社工員的工作滿意度為中間偏高的程度。個人特徵變項中,年齡較大、已婚、現職年資較長、東部地區、機構內社工員數量越少之社工員,其工作滿意度較高。而增強權能感、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為顯著正相關。 四、透過階層迴歸分析結果發現,社工員年齡、擁有權、自我效能得對工作滿意度產生影響力,另外,自我效能證實為部分中介效果。 五、透過路徑分析結果發現,增強權能感與自我效能此兩變項可用來預測工作滿意度,且增強權能感透過自我效能此一中介變項後,更能加以提升工作滿意度。
  • Item
    測量動機對師大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
    (2011) 呂佳蓉; Chia-Jung Lu
    本研究以師大大學部修習通識課(管理學及行銷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共232個樣本數來研究動機與學習成就的關係. 研究者以三種動機理論來測試學生的學習成就--包括歸因理論,動機理論,自效理論. 分析工具則採用描述統計,t檢定和迴歸. 本研究發現師大的學生有高度的內在動機. 他們通常把學業成功歸因於"努力";他們擁有自信;他們可以獨力完成一份工作. 此外,他們的父母給他們自主權. 因此本研究建議應加強學生的內在動機與自效,以提高學習成就. 另外,本研究發現人口統計資料對學生有重大影響,如性別: 女生高於男生; 區域則有城鄉差距. 學生家長的收入對學生也有重大影響--較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比較高所得家庭的學生動機高. 本研究可增益於老師,家長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