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眷村保存下的族群政治-以桃園市移民博物館計畫為例
    (2020) 吳珮慈; Wu, Pei-Tze
    桃園,作為臺灣多元族群的代表城市之一;也在多元族群背景下,桃園政府致力於各族群的治理。而桃園為全國眷村戶數第二多的城市,在眷村面臨拆遷下,憲光二村成為其中一個保留的眷村,面臨一段期間的廢置後,其規劃為「移民博物館」,並於2016年開始執行。 本研究分析眷村作為「移民博物館」,具有特殊性,包含:1. 眷村本身具特有的「移民文化特質」;2. 居住於眷村的族群多元,體現了桃園地方與臺灣的多元族群樣貌;3. 「移民博物館計畫」目的之一,為建構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而居住於眷村的「戰後移民」恰巧在臺灣各族群中,具有較複雜的身分認同;4. 眷村為全球冷戰歷史脈絡下形成的社區,以眷村作為移民博物館,有助於使臺灣移民史與世界史交織。而以具相當特殊性的眷村,推展移民博物館計畫;通過其目標與館設規畫下,將有助於桃園族群融合。 同時,在計畫下的駐地工作站開展田野調查,並進行社區營造活動;使社區民眾認識眷村文化、重新建構對於戰後移民的想像,更促進跨族群間的和解與認同。
  • Item
    新移民初級華語教材規劃設計與研究
    (2009) 許銘桂; Ming-kuei Hsu
    目前在台灣的新移民人數已突破四十萬人,與新移民相關之議題在近幾年獲得相當之重視。其中在華語學習方面,目前仍以成人識字教育領域為主,且缺乏適宜的新移民華語教材。有鑑於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以華語為第二語言教學之視角,規劃、設計針對初級程度的新移民華語教材。本研究之新移民採用較廣泛之定義,除了包括因婚姻關係而移居臺灣之外籍配偶之外,也包括因工作或就學因素,長、短期居留生活在台灣之外籍人士。 本研究以「發展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並兼採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首先,研究者蒐集相關領域之文獻進行探討,包括成人識字教育、華語為第二語言教學等,進行綜合歸納整理,截長補短,以做為教材設計之理論基礎。另外,實際調查目前臺北市新移民華語課程的開班情況,以及對所使用的教材進行評析,以瞭解其特色及缺失,並訪談了教學者以及對學習者實施問卷調查,獲得教學者與學習者的寶貴建議,以求全面地瞭解新移民華語課程之現況與需求。 接著,本研究依據理論基礎、需求分析等結果,導出新移民華語教材之編寫原則—針對性、實用性、趣味性、科學性、真實性,進行新移民華語教材相關單元內容、活動之設計,並實際呈現一課之教材及作業本範例。 最後就新移民華語課程及教材設計兩方面提出研究總結,在新移民華語課程方面有1.課程應兼具心理適應輔導與語言教學需求;2.新移民華語課程分級之困難;3.專業師資之發展。教材設計方面,1.應先了解新移民的需求及學習特性;2.設計新移民華語教材之必要性;3.新移民華語教材之設計準則。另外從教材發展、研究範圍、問卷調查三方面說明研究進行過程之限制,之後對提出後續研究之建議有三:1.規劃主題完整之進階式教材;2.發展新移民課程運作模式;3.發展合適的測驗評量模式或工具。
  • Item
    臺北市新移民華語學習班課程規劃之行動研究
    (2008) 張慧貞; Chang, Huei-Chen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是以提升新移民之華語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為目標,探討有關新移民的語言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研究者先以文獻探討和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新移民的學習背景、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和學習需求,再規劃教學單元、設計教材內容,接著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對語言學習班的學生進行教學,並以觀察記錄和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最後將行動研究結果作成研究報告。 研究者依新移民的學習需求規劃教學課程,主要內容包含(一)熟悉注音符號拼音系統;(二)擴充詞彙量與了解詞彙意義;(三)練習生活常用會話;(四)學習漢字的識字、寫字與用字。在教學行動方面,研究者依教學目標與教學計畫進行,主要內容包含(一)注音教學;(二)詞彙教學;(三)會話教學;(四)漢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研究者以蒐集資料的方式檢視行動過程的優缺點,再針對過程中的缺失提出修正並再次行動,直到達成教學目標為止。 根據教學評量結果,研究者在實施所規劃的教學行動之後,確實提升了新移民華語聽、說、讀、寫四項語言技能。研究者將行動研究結果歸納如下:在課程規劃方面:(一)內容宜注重基礎課程;(二)內容宜生活化。在教學設計方面:(一)聽說讀寫並重;(二)以活動配合教學。在教學進行方面:結合各種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活動。在教學評量方面:(一)形成性評量;(二)總結性評量。 最後研究者提出四點教學建議:(一)奠定穩固的語言基礎;(二)文化課程融入語言課程;(三)以活動方式進行教學;(四)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提供給新移民語言教師作為教學上的參考。
  • Item
    跨國婚姻中的婚姻適應-以泰籍先生與臺灣太太為例
    (2018) 鄒瓊美; Phatcharaphokai Daraka
    自從1989年台灣正式核准引進外籍勞工來台,東南亞各國就不斷輸入勞工彌補台灣的勞動力。除外籍勞工外,還有不少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女性藉由「婚姻移民」來台,使跨國婚姻的外籍人口成為台灣的第5族群,稱為「新移民」或「新住民」。 隨著外籍勞工在工作場所與台籍勞工日益增多的互動機會,間接地促進了不少跨國婚姻。一向以溫柔、體貼、顧家形象著稱的泰籍男性勞工,尤其容易獲得台籍勞工的青睞。因此,泰籍男性配偶的人數高於其他國籍的男性配偶。 本文將選擇跨國婚姻的泰籍丈夫族群為研究對象,運用問卷調查法、田野調查法以及參與觀察法等方法,深入了解泰籍丈夫與台灣太太締結婚姻後在台定居原因,並對跨國婚姻的男女雙方在社會文化適應以及婚姻適應等問題上進行探究。 由於受限於研究個案資料取得的難度,本文僅能以台籍太太為訪談對象,希望透過她們的觀點了解泰籍丈夫族群的跨國婚姻狀況。透過問卷調查及個案訪談,本文獲得以下結論。 1. 外勞與本勞互動頻繁的工作場所成為跨國婚姻的主要孕育場所。 2. 泰籍丈夫的溫柔、聽話特質成為台籍太太選擇跨國婚姻的影響因素。 3. 台籍太太因社經地位、經濟實力、及教育程度成為跨國婚姻的強勢者。 4. 文化、價值觀、語言等成為台泰跨國婚姻的主要爭執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