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華語演講言語幽默與學習者理解難點研究──以德籍學習者為例
    (2017) 王上玟; WANG, SHANG-WEN
    言語幽默具有重要的溝通功能。然而在跨文化溝通的場合裡,溝通雙方受到語言和文化隔閡的阻礙,往往無法如在母文化中一樣有效理解對方的幽默。為了使華語學習者在使用華語進行跨文化溝通時能更好地理解華語幽默,本研究分析了華語演講中的言語幽默特性,以及德籍華語學習者的華語言語幽默理解難點。最後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 進行華語演講言語幽默特性的分析時,筆者 分別參考了Bergson(2008)、張春榮(2001)、Raphaelson-West(1989) 的理論,建立了以語言功能、修辭層次、背景知識三個維度為框架的分析架構。而探究學習者理解難點時,則是利用調查研究法中的半結構訪談法進行了調查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華語演講中,最常出現的言語幽默類型是語言表達的幽默、篇章修辭的幽默,以及包含文化知識的幽默。另一方面,本研究也發現,學習者的語意理解與幽默理解有很大的關連性,且重看、講解、討論等語意理解輔助亦有助於提升學習者的幽默理解。同時,學習者的幽默理解狀況存在相當大的個體差異。 最後,本研究建議以跨文化能力的構面(知識、技巧、態度)為框架,以語言(華語演講語體和篇章修辭)、文化(尤重內隱文化)為內容,並以工作坊為形式,進行華語演講言語幽默理解的培訓。
  • Item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for HR Professionals
    (2010) 任怡亭; I-Ting Jen
    Since relatively few, indeed total absence of in-depth studies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of HR professionals in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iteratur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for HR professionals working 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and proposing appropriate training suggestions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was adopted and findings were applied to propose appropriate training suggestions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Atthe end,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included.
  • Item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Training Program for Employees in Multicultural Workplaces
    (2017) 周奕伶; Chou, Sandy Yi-Ling
    (無中文摘要)
  • Item
    台灣國際交換學生接待家庭之跨文化學習歷程
    (2016) 張瑞欣; Chang, Jui-Hsin
    High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viding a Chinese learning environment are two niches for attrac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study in Taiwan. While mo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hose to live with host families, especially teenagers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number of host families in Taiwan was increasing rapidly. Hosting experiences has the potential to create more culturally aware and sensitive host families.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on host families focused more on “how to increa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anguage and cultural learning” than on understanding host families’ growth in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mong reviewing 15 studies about host families, we found no study that exclusively examined the host families’ learning process of attain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By way of qualitative approaches of in-depth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review, the findings for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host families showed that the host family’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came from two sources: 1). Learning provided by organization; 2). Individual Informal Learning.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host families could develop thei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formal learning, which refers to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rom the cross-cultural training provided by the relevant organiz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host families also enhanced thei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individual informal learning, which refers to unplanned learning behaviors that host families undertake through face-to-face interactions with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is learning process put emphasis on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s as well as formal training. In the end, th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future research were prese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