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現代漢語比字句與韓語相對應形式之語義和篇章對比分析
    (2021) 林宣余; Lin, Hsuan-Yu
    本研究以現代漢語比字句的語義分析、篇章分析及韓漢比字句對比分析為三大研究問題進行語言現象分析,並依研究結果進行教學設計。本論文透過文獻回顧和中央平衡語料庫,以及自建的漢韓平行小說語料庫共870筆語料進行探討。從語義層面上來看,現代漢語介詞「比」的功能是用來比較兩個事物性質或狀態的程度差異,含有比較前項(X)、比較點(P)、比較標記、比較後項(Y)、比較結果(R)等五個成分,基本結構是「X(P)比Y R」。比字句的謂語項有語義上的限制,必須是可程度比較的動詞,如狀態動詞中的形容詞及心理動詞或是有數量增減義的動詞其他一般動詞,不能直接進入比字句中,需有其他表程度差異的語法成分,如描述補語、狀語或能願動詞。篇章層面上,從省略和移位兩個面向討論比字句句式。省略分為比較前項省略及比較點省略,比較前項省略為信息省,比較點後項省略為認知省,省略動因乃是語言經濟原則中的省力原則。移位也可分為比較點移位和比字介詞組(比Y)移位,未移位時句子為自然焦點,移位後可帶來對比焦點。接著從漢韓對比語料庫發現,漢語「比」的韓語對應形式以「보다(boda)」為主,「보다(boda)」是比較格助詞,黏著在比較後項的後方,基本結構為「X 이/가(主格助詞)+ Y보다(boda)+R」。其次,韓漢比字句中皆有狀語和補語增補意義,但是漢語狀語只能是相對程度副詞(更/還),不能使用絕對程度副詞(很/非常),但韓語則無此限制。再者,漢韓補語的語序不同,漢語的程度/數量補語位在謂語後方,而韓語則是位於謂語前面。在篇章分析上,漢韓語同有零代詞的回指方式,且漢語比字句使用移位帶出對比焦點,韓語則使用對照格助詞引出對比焦點。最後筆者根據比字句句式的困難與否和跨語言距離排出教學語序,並分析現行的華語教材後,將對比結果應用到教學中,希望能針對韓籍學生提供有效的建議。
  • Item
    現代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2012) 陳冠婷
      現代漢語副詞「再」為高使用頻率的副詞,經常被拿來與「還」、「也」、「又」三個副詞作比較;但近十年來在臺灣地區,四個副詞中,僅有「再」缺乏專門探討研究的論文。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為「再」做一涵蓋語義、篇章、語用三個層面的全面性研究。   語義層面為探討「再」的多義現象,我們透過歷時語義的輔助和文獻、語料,釐清了「再」的各語義義項。後藉由語料的分析統計,找出「再」的核心語義為「重複」義,並討論該語義與其他語義的衍伸關係。   在篇章層面,「再」的篇章功能承接「再」於複句中的連接功能而來。「再」銜接的前後項關係可為表「後時順序」或表「並存型追加」;同時以信息結構的角度來看,「再」具有推進敘事的前景功能。此外,經由分析發現,當「再」的功能為「並存型追加」時,通常可以省略,形成典型的「篇章標記」。   而在語用層面,「再」本身的語義預設結合語境後,即產生「再」的語用預設,可使雙方的交際順利進行。從語氣類型來看,說話者透過選擇「再」與否定句或假設句、疑問句或祈使句的搭配,在溝通上對受話者產生不同的語用效果。「再」還具有「時間推延」的作用,說話者為了顧及禮貌,不願意直接拒絕受話者的提議,於是在言語上採取迂迴、模稜兩可的說話方式,以敷衍或婉拒對方。   最後,本文檢視了四套目前主要通行的華語教材,針對「再」的教材編寫提出建議。同時,根據教學語法理論與研究結果,從各層面提出對「再」教學排序的建議,並設計教學簡案,希望將研究理論實踐於教學應用之中。
  • Item
    漢語致使結構之語義、篇章、語用分析及 教學初探─以「讓」字句為例
    (2011) 王盈婷
    「讓」具多項意義,從表示「禮讓」、「轉讓」的普通動詞到具有使令義的「容許」、「允任」、「命令」,最後成了抽象的「致使」與「被動」。在現代漢語中,致使結構「讓」字句有時候是表示抽象致使的「讓1」,有時候是表示允許、任憑、命令的「讓2」,兩者無論在語法形式的分佈上與語義角色搭配上皆有差異之處,因此「讓」字句的區分有助於學習者在使用時的掌握程度。此外,我們也提出致使結構「讓」字句應與兼語句區分。 首先,語義層面探討「讓」的多義現象,不僅是由語境所造成,也能從句法、語義層面來檢驗,除了核心語義外,「讓1」與「讓2」最大的不同在於NP1為「致事」或「施事」,並且「讓2」前面能用「不」、「別」否定,其NP2常可被省略,後面多為動態的「事件」,「讓1」後的事件多為靜態的「狀態」,並帶結果,即狀態的改變。再者,大陸地區使用「讓2」的頻率似乎比台灣地區高,地區性的差別也許在於「讓2」的多義性中有些是台灣地區少用的,如命令義。 其次,篇章層面中「讓」本身具有的「作用─效應」(cause-effect)關係及「因果關係」的邏輯語義關係,「讓1」有連貫「原因─結果」,「讓2」「行動─目的」的功能,並且「讓1」、「讓2」也有不同的前後景功能,前者帶出後景,後者帶出前景。 第三,「讓1」在語用層面裡具有「歸因」的功能,一方面可以將功勞或責任歸於「致使者」,也是「語用預設觸發語」表示狀態的改變,最典型的用法便是常應用於廣告標語上。「讓2」為情態動詞,表示義務情態,具有「要求」、「命令」功能,當發話者權力或影響較低時則有「建議」以及「忠告」用法;發話者也可以藉由將決定權力交給受話者而表現出委婉、拖延、暫緩的語氣。 根據研究結果與分析,我們檢視目前幾本主要通行華語教材中「讓」字句的編寫,對教材編寫提出建議,以期對日後教材編寫有所助益,並以研究結果為本,在教學應用上,從各層面針對「讓」字句的教學排序之建議。
  • Item
    當代台灣國語語氣詞之研究---從核心語義和語用功能的角度探討
    (2006) 吳佩怡; I-PEI, WU
    普通話(Mandarin)在台灣地區與台語(Taiwanese)頻繁接觸逐漸發展成獨具特色的台灣國語(Taiwanese Mandarin)。本文主要針對台灣國語的語氣詞進行分析,藉由探討語氣詞的核心語意與語用功能,觀察普通話語氣詞如何受台語影響而產生變化,以及台灣國語自台語借入語氣詞的情況,希望以系統性的描述與研究呈現當代台灣國語語氣詞的面貌,以供華語教師參考,使教學語言更為規範。 本研究首先從在台灣收集的口語語料中,篩選出使用上受台語影響而不符合普通話規範或由台語借入的語氣詞,包括「啦」、「咧」、hoNh、haNh和hioh;然後參考Li (1999)的研究架構逐一檢視每個語氣詞出現的言談語境,以歸納各語氣詞的核心語意,並說明聽話者如何透過言談合作原則(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與語氣詞核心語意、音高特質、語句命題意義的互動,推衍出全句在不同語境中所呈現的各種會話隱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分析結果顯示,「啦」受到台語影響已非單純「了」、「啊」連續而來的語氣詞而具有標示言談單位結束的功能;「咧」則標示語句內容和說者或聽者的預期呈現對立關係;而從台語進入台灣國語的語氣詞,hoNh的功能在邀請聽話者參與協商;haNh、hioh則分別徵求聽話者回應或證實。最後,本文並通過台灣國語語氣詞與普通話語氣詞(或普通話相應之表達方式)語用功能方面的對比分析,說明前者為何會受台語影響而與後者產生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