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台日韓的多聲連線:台式職棒應援聲響的建構
    (2022) 林廷燁; LIN, TING YEH
    中華職棒(CPBL)五支球隊,近年來各自打造出專屬的應援文化。隨著時空背景的演變,職棒應援經歷跨國元素的挪用與混雜,讓外界想像出多元的「台式」文化框架。1990年至2012年時期,台灣職棒的應援文化承襲日式樂隊演奏聲響,由應援團團長和成員以吹奏喇叭小號和敲鑼打鼓,加上現場球迷之口號喊聲和應援道具的運用,呈現出帶有氣勢震撼的本地應援聲響;2013年Lamigo桃猿(現名為樂天桃猿)於桃園主場創造「猿風加油」,從中添加源於韓國職棒應援的電音聲響。桃猿隊的應援創新,也逐年帶動其他球隊走向主場全電音的應援趨勢,建構含有台日韓元素的新型「台式」職棒應援文化。本研究採用兩種質性研究方法。第一種為應援影片文本分析,從YouTube影音平台蒐集職棒四支球隊比賽應援相關影片,並分成主場、客場和國際賽三種情境來觀察代表性球員的應援曲以及球隊進攻嗆司曲。研究分析中觀察到隨著比賽情境的差異,體現多聲聲響的台式應援文化。第二種以訪談樂天桃猿、中信兄弟和味全龍三隊的應援主團長,除了築構球隊各自的應援特色為何,也嘗試建構跨世代對於職棒應援文化的「台式」想像框架。研究者盼能以影片文本分析加上訪談的質性研究方法,提供學界對於台灣職棒應援聲響文化的認識。
  • Item
    歹勢好勢攏是凡勢:台語獨立樂團拍謝少年音樂真誠性的實踐
    (2022) 莊承憲; Jhuang, Cheng-Sian
    拍謝少年是一支台語獨立樂團,2005年開始寫歌,2012年發行第一張專輯《海口味》,2017年第二張專輯《兄弟沒夢不應該》,2021年第三張專輯《歹勢好勢》,並在35天募得超過300萬元,打破台灣獨立樂團群眾募資的最高金額紀錄。有別於閃靈或滅火器等台語樂團訴諸國族主義,拍謝少年主張走入日常生活與在地產生連結,以啤酒、海湧、虱目魚為號召,在漫畫店、台菜餐廳、轉運站和保齡球館演出,樂團形象帶有鮮明的台味風格,展演現場也發展出獨特的樂迷文化。 拍謝少年與樂迷透過獨立音樂建立連結,再由文化認同建立緊密關係。以台語搖滾結合本土意象的符號行銷,拍謝少年提倡「新台風運動」,嘗試將台灣文化打造成帶有美學品味的生活運動,藉由音樂、展演與消費,使台灣文化自然地進入樂迷的日常生活之中,成功讓樂迷逐漸形塑出對在地文化和自我身份的熱愛與認同。 本論文以Alan Moore的真誠性(Authenticity)概念為基礎,研究拍謝少年在音樂創作、展演場景和樂迷文化等音樂實踐過程中,其真誠性是如何形塑?又是如何被調動運作?而拍謝少年與樂迷彼此之間的真誠性又是如何交織對話?本土意識在拍謝少年的音樂實踐裡如何被動員?拍謝少年提供了哪些本土認同資源?而樂迷又是如何透過拍謝少年的音樂實踐來形塑本土的自我認同? 關鍵詞:獨立音樂、真誠性、台語、音樂場景、樂迷文化
  • Item
    粵語與臺語、客語書寫系統的比較
    (2013) 王任君; Jen-chun Wang
    在漢語眾多方言中,粵語是唯一擁有豐富的文字化歷史的方言──粵語為何能夠一枝獨秀?這個疑問開啟了筆者研究粵語的興趣。但在研讀前人的粵語書寫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針對文字本身的關注相對稀少,主因恐怕在於粵語文字長久以來僅被視為一種非正式的溝通方法,缺乏學術研究價值。然而,如果我們沒有深入追究粵語的方言字,其實很難真正理解粵語書寫系統如此特出且活躍的原因,以及它在方言文字學上的意義。 在《以漢字寫粵語》對粵語書寫系統全面性的歸納分析以及書中展示的粵語文字資料庫中,筆者發現了探討粵語書寫系統的另一種可能。用《以漢字寫粵語》一書作為基礎,本文將敘述粵語文字的發展歷史與其它的漢語方言有何異同,接著歸納出粵語文字的特質,更進一步將臺灣的客家語、閩南語書寫系統與粵語並列討論。 透過跨方言的比較研究,我們將發現粵語書寫之所以能有其他方言所不能及的榮景,除了特殊的歷史背景影響,由其使用者決定的文字機動性也是相當重要的成因。筆者認為粵語的成功典範可以是臺灣方言學界致力於方言書寫推廣時的借鏡。同時,本文也希望喚起更多對粵語文字的學術關注,希望它的文化價值能獲得應有的重視。
  • Item
    《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的認同形成和轉變之過程 (1965-2010)》
    (2016) 貝華龍; Beatty, Steven Crawford
    「你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美國的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美國當年有大概17,941,286個亞裔美國人,其中3,794,673個美國人認定自己是「中國人」,而230,382個美國人認定自己是「台灣人」。雖然前者比後者比較多,但後者的官方數字自從1980年以來至少每十年增長。根據美國的198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有華人血統的人口占2億2千多萬人,而只有16,390 在「祖先」的欄位填上了「台灣人」;1990年人口普查顯示了官方數字增加到近7萬5千人;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了官方數字增加到近14萬5千人;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了官方數字增加到超過23萬人。 至於個人動機,筆者自小便投入台灣歷史和社會的相關研究,於2013年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班錄取後,便開始反思該寫什麼論文題目,花了大概一年的時間,研究關於不同海外華人的地區,逐漸了解到東南亞地區的研究並不興趣。因為筆者是台美混血兒,故想做美國華人的相關研究。至於學術動機,筆者想要研究為什麼只有16,390位美國公民在美國的1980年人口普查認定自己是「台灣人」,但三十年後這個數字成長到230,382位美國公民。至於研究目的,本論文特別地探討下列問題:1) 台灣、美國及中國的事件和政策,如何影響到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認同形成和轉變之過程;2) 有多少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認定自己是「台灣人」或「中國人」;3) 共多少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覺得台灣需要維持兩岸分治、海峽兩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轄、海峽兩岸由中華民國政府管轄或台灣宣稱獨立。 本論文的主要問題如下:1) 您本來覺得您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現在呢?2) 至少每十年的美國人口普查顯示越來越多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原因為何?3) 至於台灣問題,請告訴筆者您的想法。至於「全美台灣同鄉會芝加哥分會」大部分會員從頭到尾認定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而其他會員本來認定自己是「中國人」,但後來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很多於1990年代之前離開台灣而移民到美國的會員參加了某個台灣同胞或台獨協會之後,才終於學到很多在台灣發生的被中國國民黨政府掩埋的事件,因此順便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除了之外,也有很多會員在台灣自己耳聞目睹很多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台灣同胞協會的會員說服越來越來自台灣的移民者及其後裔改變自己的認同而推動其歷史和文化。由於這個協會的百分之百會員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大部分的會員卻支持台灣政府宣稱獨立而成為一個新的主權國家。至於「芝加哥區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其大部分會員從頭到尾認定自己是「中國人」,而不是「台灣人」。根據其會員對於美國人口普查的現象,大部分會員未提出意見或者未知道。雖然其大部分會員從頭到尾認定自己是「中國人」,而不是「台灣人」,但他們卻支持台灣政府繼續維持兩岸分治的現狀。 本論文有一些限制。數量而言,只能找到了67個被訪者,但後來發現22個被訪者的答案和問卷並未適合本論文的研究。筆者只能深入訪談三個人。另外,「大芝加哥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的社長並未信任筆者,但由電子郵件寄給筆者很多資料。大體上,「全美台灣同鄉會芝加哥分會」和「芝加哥區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缺乏很多一手和二手資料。因此,筆者推薦下個研究在美台灣移民或台裔美國人的學者達成三個目標:第一,研究一個更多來自台灣移民或台裔美國人居住的地方;第二,如果學者找到一些台美協會的話,那麼他可以花比較多時間提早跟這些協會的會員聯絡而安排時間見面;第三,學者應該要花更多時間使這些協會的會員信任他。筆者寫到這裡終於發現了本論文的下列重點:第一,雖然本論文未涉及百分之百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之答案,但是本論文卻涉及到該地區的兩個重要台灣同胞協會;第二,雖然該地區並未任何事件或法律政策影響到在美台灣移民的認同形成和轉變之過程,但有很多在台灣、美國的其他城市及中國發生的事件和法律政策卻影響到在美台灣移民的認同形成和轉變之過程;第三,不管誰自覺自己是「台灣人」或「中國人」,芝加哥大都市區並沒有一位台灣移民支持中國及台灣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轄。
  • Item
    在臺就讀香港學生華語聲調偏誤分析
    (2017) 林齡; Lin, Ling
    華語學習者最初遇到的問題是語音,語音除了聲、韻這兩大部分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聲調。聲調也會影響與人交談時的效果。 學習一門語言時,必須要有大量的語言輸入才會有更多的語言輸出,語言環境對語言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身處目的語國家的學生受到目的語語言環境的影響會不自覺模仿並學習他所處的語言環境中的語言。 本研究針對在臺就讀的香港學生進行語音調查,將其按時間分為來台半年、來台一年、來台兩年和來台三年這四組,并對比台灣的語言環境對這四組受試者的聲調偏誤的影響狀況。 通過語音分析與觀察可以找出在臺香港學生在單字調和語流中的華語聲調偏誤現象、重點偏誤的調型,并對比來臺時間不同的香港學生的聲調偏誤狀況有何差別差別。 關鍵字:聲調 華語 香港學生 台灣 語流 目的語 母語 負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