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華語教育作為公眾外交實踐–以巴拿馬為例
    (2018) 胡宏駿; Hu, Hung-Chun
    中華民國與巴拿馬的外交關係始於晚清時期,到中華民國成立後至遷 台,隨著時間進程不斷地透過政治、經濟、文化等外交途徑加強雙方合 作,企圖穩固邦交。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數十年來國際情勢的轉變、中華 民國在國際間外交情勢轉弱等因素,中南美洲邦交國對中華民國的重要性 是與時俱增,不同時期的領導者其外交政策都對此處多所著墨,期望在實 質的外交關係往來上能為中華民國在國際間發聲,爭取外交空間,以維護 一國的主權。 身為中南美洲邦交國之一的巴拿馬也存在為數不少的華人。西元 1854 年 首批華人勞工抵達巴拿馬修築鐵路,為巴拿馬現存最早正式記載華人移民 在巴國的史事。在一百六十二年的移民史中,華人不斷地從中國、台灣、 港澳地區等地移民至巴拿馬,從早期從事勞力修築鐵路與運河,進而開始 經商,到近代因教育水準提高,開始涉足其他經濟領域或參與政治,為巴 拿馬的整體發展做出不少的貢獻。 公眾外交做為一種外交理念,輔以軟實力的概念做政策制定與推廣,是 希望在傳統外交模式之外,作為一國爭取外交空間的「第四種外交模式」。 企圖將一國長時間的發展中所累積的無形和有形資產,轉化為承載「國家 形象」的訊息,將國家形象打造成一個「品牌」,來讓他國的人民或政府, 在長期的互動過程中,對訊息內化產生認同,進而制訂對本國有利的外交 政策。為配合國家外交政策之推行,中華民國將華語教育作為公眾外交理 念的一種實踐方式,透過遴選適合的華語教師於巴拿馬大學、巴拿馬科技 大學、中巴文化中心中山學校等三處進行華語教學,來配合並完善台灣對 巴拿馬的外交政策。 本文以參與觀察法並配合相關文獻,來討論在公眾外交理念與僑務政策 實行之下,華語教育在研究者任教的巴拿馬中巴文化中心中山學校的發展 情形,並訪談曾經同時期任教該校的替代役男華語教師,來討論身為國家 外派的外交人員如何協助邦交國的華語教育發展,並就訪談中的內容來討 論成效與限制。
  • Item
    胡錦濤時期中國公共外交政策對國家形象影響之研究
    (2015) 王妤文; Wang, Yu-Wen
      公共外交在中國其實一直都存在著,但是從胡錦濤時期,正式被列入中國外交的戰略工作之一,雖然最一開始被當作傳統外交之輔助,然而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與責任逐漸上升,中國需要一個穩定和平的發展環境,對中國來說,傳統的外交政策已經不足以應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看法。   現今在國際社會中,對一個大國來說,各國對國家的看法、印象,會影響到在國際社會上的發展及互動,因而國家形象對各國而言,越發受到重視。中國官方也知道,世界各國對於中國並不樂見於其在傳統國力(軍事)的提升,對中國來說,需要的是一個可以代表著和平、溫和的路線,最終中國選擇了公共外交,以影響國際社會觀感及國際輿論。   本文從分析公共外交的發展理論,以及國家形象塑造的定義和模式進行討論,以期找出兩者相互影響的模式。再從中國公共外交政策的發展背景開始探討,進一步分析中國提出和諧社會等結合公共外交理念制訂出的相關政策。最後以「國際輿論調查」自2005年到2014年以來,世界各國對中國國家影響力的調查結果評論公共外交政策對國家形象之影響,還有中國公共外交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