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由對比與難度等級探討日籍學習者漢語分類詞之使用
    (2010) 蔡愷瑜
      漢日語皆為「數量分類詞語言」,從數量和功能上來看,一般認為漢語的分類詞系統較日語複雜,而推論日籍學習者學習漢語分類詞時應會遭遇困難,因此本研究期望藉由對比方法以及難度等級,探討日籍學習者漢語分類詞之使用。研究材料的選定利用教學語法的排序理論,選出36個針對日籍學習者應優先教學的漢語分類詞,並依漢日語分類詞的字形字義對應關係,分為「同形同義」、「同形部分義同」、「異形同義」、「異形部分義同」和「無對應」五個類別,進行單向性應用對比分析,並建立成日籍學習者學習漢語分類詞的難度等級模式。   研究的對象為目前在師大國語中心學習的初級和中級日籍學習者各30名,以及作為參照對象的漢語母語者20名,使用依難度等級所設計的測驗卷進行測驗,並以偏誤率的高低作為困難度的檢測依據。採對比分析的弱式觀,解釋偏誤的類型和來源,將測驗中收集的日籍學習者使用漢語分類詞偏誤語料,分為「母語遷移的影響」、「日語中無對應的分類詞概念」、「『個』的泛用」以及「以搭配名詞的中心語作為分類詞」等偏誤類型和來源。   對比分析的強式觀認為,對比分析的作用為預測學習的困難度,但本論文研究結果發現藉由字形字義的形式對比,所產生的難度等級與偏誤率在統計上並無顯著相關。其他變因,如:分類詞的認知分類屬性、分類詞頻亦與偏誤率在統計上無顯著相關,只有學習過分類詞與名詞搭配用法對偏誤率有顯著影響,僅學習過分類詞則否。搭配訪談的結果,本研究認為日籍學習者在學習和使用漢語分類詞時,如果未能充分理解分類詞本身的分類和語義功能,而僅只是背誦搭配用法,則學習效果不彰。因此提出利用認知學習理論以及日籍學習者母語的分類詞知識之教學建議。
  • Item
    華語聲調組合訓練課程個案研究-以一位高齡日籍學習者的聲調正音為例-
    (2018) 高松清孟; Takamatsu, Kiyotake
    在聲調習得的領域中,先行研究顯示,日籍學習者華語雙音節詞聲調的主要問題在於第二聲或第三聲,例如唸第二聲+第一聲或第二聲時其第一音節的第二聲不到位,容易唸成接近第三聲的發音(孟子敏2000、劉藝1998等),另還有唸第三聲+第一聲時第一音節的第三聲會唸成第二聲(何平1997)等現象。除了此聲調問題之外,本論文還要探討高齡學習者的華語聲調習得能力。多數的心理學家指出人類的短期記憶隨著年齡增加而衰退,因此本研究照Czaja&Sharit(1993)提出的七條記憶老化的策略與蔡喬育(2012)建議的針對高齡學習者語言教學技巧來設計教學內容以及方法。 本研究的受試者為一位高齡69歲的日籍學習者,並以聲調最小對比的原則設計華語聲調訓練課程,使用線上華語發音自動檢測平台〈MyCT〉進行聲調訓練與五次的聲調錄音。訓練課程與聲調錄音內容為18組聲調最學對比的雙音節詞(如:搭車vs大車)、短語(如:搭車來vs大車來)以及9句包含聲調相對兩個詞彙的句子(如:大車來了,趕快搭車吧)。一個月的實驗期間中,在前三週受試者每週上兩次聲調訓練課程及每天都自學訓練,在後兩週僅有自學訓練來進行練習。經過五次的聲調錄音觀察受試者所產生的偏誤以及成績的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自受試者偏誤當中可見,不管第一或第二音節,包含第二或第三聲雙音節組合的偏誤出現比例很高。其中第二聲+第二聲組合的偏誤比例遠遠高於其他組合,唯一大於60.0%。而其偏誤類型為唸成第二聲+第三聲,此結果符合日籍學習者經典的偏誤類型。同時分析實驗期間內聲調訓練課程的成績變化,由其結果可得,七成以上雙音節組合的正確率比第一次聲調錄音時的提高了。
  • Item
    華語誦讀時停頓偏誤分析及線上口說學習平台應用
    (2018) 樋口惟代; Higuchi, Iyo
    本論文有7位日籍受試者,身分為在台灣就讀研究所的碩士生與碩士畢業生,主要研究項目為誦讀實際錄音(分前後測)、心理停頓、線上平台結果(分前後測)、訪談以及問卷,在前後測中間隔一個星期,此期間受試者使用線上平台自學。本論文問卷共三種,分別為受試者基本資料調查與誦讀意識調查、誦讀注意之項目調查(於前測時進行)、誦讀意識調查(於後測時進行)。後測結束之後,本研究分析使用線上平台前後測之進步幅度,練習時間、前後測進步幅度與練習次數之間的關係,分析兩個項目之相關係數分析,並分析受試者與華語教師的心理停頓與實際停頓的關係,以及由語音分析軟體來分析實際停頓表現(分析項目包括:時長、次數、不流利停頓),並對比其與華語教師之停頓,另外也分別和受試者與5位華語教師進行了訪談。 分析結果發現,華語教師之心理停頓共23個,受試者心理停頓平均約25個。華語教師的實際停頓次數為23次,受試者前測時停頓次數平均約47次,後測時受試者停頓次數減少至26次。華語教師的實際停頓時長平均為0.54秒,受試者前測之實際停頓時長平均為0.68秒,受試者後測實際停頓時長平均為0.67秒。研究者透過訪談也發現受試者對線上平台都有正面回饋(在滿分是5分評比中的平均得分為4分),受試者的練習時間(最長465分鐘;最短25分鐘)與前後測分數進步幅度(r=.479)以及練習次數(最多13次;最少4次)與前後測分數進步幅度(r=.638),都具有中度相關。 透過線上平台自學,受試者不流利停頓情形改善了很多(前測時平均19個;後測時平均1.3個),因此證明重複練習可以讓學習者提升華語語感,並減少不流利停頓,而在自學時,每次練習時間不需太久,但是次數應該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