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從歷史制度論探討臺灣與韓國限塑政策之異同
    (2024) 李念庭; Li, Nian-Ting
    本文在2024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頒布之際,嘗試以「歷史制度論」檢視臺灣與韓國限塑政策的制訂背景及發展歷程,從中了解並比較臺灣與韓國在關鍵時刻出現時所作之抉擇,以及主要行為者間的競合關係。臺灣與韓國為生活型態相似的國家,近年來兩國外食人口和網路購物的數量成長,讓「生活型塑膠垃圾」如塑膠袋、塑膠容器、免洗餐具、吸管、宅配包裝等一次性塑膠愈來愈多,尤其COVID-19出現後,臺韓兩國的民眾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及消費型態,急劇增加的塑膠垃圾亦使立法委員、環保公民團體對限塑政策之執行成效提出質疑。本研究發現臺灣與韓國限塑政策的起源看似相似,且臺韓兩國制度發展的既得利益者皆為「國家機關」。然而,從政府公開資料來看,後疫情時代臺韓兩國的生活型塑膠垃圾同樣是逐年成長,這歸因臺灣與韓國在面臨COVID-19和全球環境趨勢等重大議題時,主要行為者遵循利益脈絡的互動關係影響其路徑軌跡,進而發展出各自的限塑政策模式。
  • Item
    行政院組織改造之研究─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
    (2017) 汪正洋; Wang, Cheng-Yang
    本論文採取「歷史制度主義」(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的研究途徑,探究我國自1949年政府遷臺以來行政院的組織結構演化路徑,並以組織變革的相關理論來檢討行政院組織變革的成效與危機。 本論文將行政院組織結構改造歷程分為三階段;第一波組織改造為1949年至1986年,此階段初期考量建軍備戰,未更動「八部二會」框架。直到1966年修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授權總統調整中央行政機構,才以大幅增設委員會的方式因應國家發展的需求。但也造成組織膨脹、疊床架屋、溝通不良、機關名稱定義混淆等問題。 第二波組織改造為1987年至1996年,此時人民參政風氣日盛、臺灣主體意識興起,行政院得以根據國家實際需求翻修組織架構。但在憲政改革的紛擾下,《行政院組織法》的修正無法完成,故仍以不斷成立委員會的方式來回應社會需求。 第三波組織改造為1996年迄今,由於1996年國發會議的「精省」決議,使行政院組織與人力的改造迫在眉捷。此時行政院組織改造已鎖定在「小而能政府」的新公共管理路徑,且依循此一路徑迄今。惟陳水扁執政受制於分立政府(divided government)僵局,未能完成立法。至馬英九2008年完全執政,行政院組改的關鍵時刻出現,組織改造終能開始。 本論文從三波組織改造歷程中歸納出行政院組織變革的「路徑依賴」與「斷續均衡」現象。最後並依組織變革理論,建議未來行政院組織設置的「法律保留」程度應再適度降低;「顧客導向」的哲學理念與「功能區塊」的思維模式也應重新檢討;組織文化與組織學習能力更要不斷融入變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