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華語與法語TEDx演講之語步對比分析
    (2022) 周可沁; Zhou, Ke-Qin
    TED演講(TED talks)為當今最具有影響力的網路傳播演講形式之一,其名稱來源於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設計(design)的縮寫。TED演講以英語演講的形式發展數年後,針對世界各地語言受眾的TEDx分會系統上線。TED與TEDx演講影片均以內容的多元性、豐富性與趣味性著稱,具有難以估量的語言教學應用價值。現階段針對演講語篇並將之運用到教學領域的研究大部分以研究單一語言,又尤以英語研究為主,華語教學界仍缺乏教學導向的華語與法語演講語篇對比研究。在此背景之下,本研究以25篇華語與25篇法語TEDx演講語篇為樣本進行對比分析,旨在利用語步分析法(move analysis)探究兩種語言在構築TEDx演講時訊息結構之分布特徵與異同,並歸納兩種語言典型的語步結構模型,期為針對法籍學習者的華語演講教學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與實際應用建議。本研究完善了Chang & Huang(2015)與Kraisriwattana & Poonpon(2021)所建之語體分析架構,發現華語與法語TEDx演講同其他演講語體一樣,具有前言、主體與結尾三段式的架構。所選語料中共出現了9種語步,分別是常出現於前言的「引導聽眾」、「介紹主題」與「敘述自我」;常出現於主體的「以主題順序展開主題」、「以敘述順序展開主題」與「以問題-解決順序展開主題」;及常出現於結尾的「結束演講」、「提供啟示」與「表達情意」。上述每個語步又均由多個策略組成,9種語步共計包含32種策略。此外,本文還發現語步與策略之間存在邊界模糊甚至融合的現象,且個別語步或策略能夠依據演講者需要穿插於其他訊息結構之內,證實TEDx演講作為一種口語語體,在結構上具有較強的靈活性。 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整體上華語演講所使用的語步與策略數量多於法語演講,差異主要體現於主體段,華語演講主體段的語步結構更為複雜且所佔篇幅更長,同時偏好使用更多有助於與聽眾建立良好溝通關係的語步與策略;而法語演講的語步結構則更為簡單與簡短,採用更為均衡的三段式演講結構,同時傾向使用幫助勾勒演講架構的語步與策略,幫助聽眾減輕一定的認知負擔。最後本文結合語體教學法常用的「教與學週期」模型(Feez& Joyce, 1998; Hyland, 2004; Rothery, 1996),將分析結果應用於華語演講教學,不僅歸納了語體模型供學習者或教學者參考,還提供了教學主題的規劃建議與相關課堂活動範例,以期協助華語學習者與教學者提升對TED演講語體的認知,增進華語演講教學之實效。
  • Item
    法文版零起點華語發音 紙本教材之設計原則初探
    (2012) 林宥榛; Yu-Jen Lin
    1995年法國只有五所大學設有中文系(徐時儀,1995),2004年十二所(白樂桑、張放,2005a),2011年開設華語專業的大學則增加到二十五所(Bellassen, 2011) ,顯示華語教育在法國的大幅成長以及需求。發音學習是語言學習的第一步,經分析後發現現行法文版教材對發音解釋的方式主要以借用華語以外語言語音模擬和文字描述發音方式為主。而借用其他語言語音模擬可能因學習者對該語言熟悉程度的不同、跨語言語音本質的差異以及各地口音及腔調的分別而產生誤導;文字敘述的方式亦將因文字解釋的模糊與專業語言學用語不易理解而造成學習障礙。 Anderson (1980) 提到技能經過大規模的練習方能自如使用,然而現行教材中練習題的比重有些仍不足,練習的方式也不夠多元化。由以上論述可見發音紙本教材的設計仍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 本文發音部分的研究範圍涵蓋聲母、韻母和聲調以及漢語拼音拼寫規則。本研究歸納出針對法語母語者零起點發音紙本教材的設計重點主要為可理解性輸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與可理解性輸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 兩大方面。首先,為使教材易於理解,本教材採法文為教材解說用語,並利用口腔剖面圖和插圖或圖表等圖象搭配文字描述講解發音方式。可理解性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 的設計則是透過文獻回顧以及需求分析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難點以及習得順序,教材中安排符合循序漸進語言學習規律的教學順序及習題,每個單元皆有階段性統整、總練習的設置。 本研究之教材設計經零起點學習者發音實測和學習成效問卷調查評估後的結果顯示,能有效減低受測者的發音偏誤。
  • Item
    華法網路新聞之語篇標記研究與教學應用
    (2014) 許雅晴; Hsu, Ya Ching
    外籍生來臺沉浸在華語情境中,閱讀成為不可或缺的能力。現今語言學習強調真實語料的使用,新聞媒體語篇成為華語教師常用之教材。網路新聞媒體在現今社會之地位不可小覷,但在臺灣對於新聞媒體語篇的研究卻略顯不足,且少有對比新聞主題之研究文獻。據教育部101學年度「大專校院附設華語文中心外籍學生人數」統計,來臺學習華語以法籍學習者人數占最多,此項調查顯示出針對法籍學習者教學研究之市場需求,但此類語言對比研究仍然缺乏。因此本研究以Hyland(2005)之後設論述(metadiscourse)架構為框架,分析華、法語社會版和娛樂版網路新聞在邏輯連接的交互式和人際互動的互動式上具有語言或是主題的差異,並探討其中的關連性。 本研究的語料取自2014年臺灣與法國雅虎網站發佈之社會與娛樂新聞各五十篇。對比結果顯示,華語與法語的新聞都依賴交互式(interactive)的後設論述標記連接語篇的邏輯概念,且兩者交互式各標記的使用情形也極為類似,使用頻率第一皆為示證標記,其次是連接標記。兩語言也透過互動式標記來傳達記者立場和顯示與讀者的互動,但兩者各標記使用分布有顯著的差異,華語注重表達記者自身態度的態度標記,而法語則重視與讀者互動的參與標記,呈現出"親向讀者"的態度。在新聞主題方面,華語和法語的社會版和娛樂版交互式標記分布極為類似,而互動式各標記亦無顯著的差異,顯示出新聞主題對記者撰寫語篇的概念並無影響。 綜上所述,語言與主題兩個因素相較之下,語言的差異對新聞語篇的構成有較明顯的影響。華語新聞以記者自身立場為主,而法語記者則注重讀者的參與。參考以上結論,本研究可利用分析結果讓法籍學習者了解華語和法語網路新聞中交互式和互動式詞語的使用,歸納各標記常用詞語且將部分詞語轉化為定式,進一步提出實例、分析結構,建立完整的語篇概念。研究結果期能協助法籍學習者建立有效的閱讀方式,提昇對新聞語篇的理解能力。
  • Item
    中文母語者與法語為母語的華語學習者之語句處理研究─檢視句式、合理性、可逆性的效果
    (2017) 王敬淳; Wang, Ching-Chun
    以競爭模型為框架的中文語句處理研究肯定了中文生命性的語言線索效度大於語序,然夠用就好理論卻認為「原型施事者+動詞+原型受事者」的淺層結構與合理性才是人類慣常處理語句的策略,否定了生命性的效果。另一方面,淺層結構假說認為無論熟練度高低學習者都僅會使用詞彙語意資訊及淺層結構來理解目標語語句,無法深層處理;而競爭模型的二語研究則認為學習者的處理策略會隨著熟練度增加而趨近於母語。本研究以中文母語者及法語為母語的中級與高級華語學習者為對象,檢視他們在理解不同可逆性、合理性的中文主動句、把字句與被動句時所使用的模式。結果發現,中文母語者大致會運用「原型施事者+動詞+原型受事者」的淺層結構來理解語句,然句中論元間施動力的階層差異 (包含生命性對比) 與合理性一樣會促進困難句的理解以及和句式交互作用,母語者也似乎仍會展現出深層的處理,這些是夠用就好理論沒預測到的效果;學習者的結果指出,中級學習者與高級學習者都會用「原型施事者+動詞+原型受事者」的語序策略理解中文語句,然語意資訊對中級學習者的影響較大,高級學習者則能不受語意資訊影響,較一致地使用此語序策略,但兩組學習者的作答正確率皆沒有表現出中文母語者可逆性及合理性分別和句式的交互作用,他們亦無法如母語者區分出論元施動力階層的微妙差異,其把字句的反應時間結果亦無法顯現出母語者相異於主動句的深層處理,故部分符合淺層結構假說的預測,二語學習者沒有母語者深層的句法表徵。然而實驗結果顯示學習者在熟練度提升後,其中文語句的處理愈加傾向母語者,學習者到了高級不僅在以語序的詮釋上與母語者相似,反應時間也顯示出趨近於母語者的生命性對比效果,加以學習者能夠感知到把字句與被字句不同頻率因而有不同的處理模式,說明學習者能感知到所處目標語語言環境的變化,逐漸發展出趨近於目標語的處理策略,於是競爭模型也得到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