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離散.回歸與邊緣化:辜鴻銘的尋根之旅
    (2012) 劉唐芬; Liu, Tang-fen
    本文試圖從一個離散的海外華人知識分子尋求原鄉認同的脈絡來探討辜鴻銘的理念和生命軌跡。辜鴻銘是十九世紀中葉出生於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的峇峇華人,一八八零年代回歸正處於巨變時代的中國,四十年的歲月當中,有二十餘年是任職於張之洞的幕府。他潛心英譯儒家經典同時投書英文報刊,成為當代獨一無二以道德宣教士姿態對西方世界發聲的中國人。辜鴻銘試圖扭轉西方人對中國人及中國文化因誤解而產生的歧視,並努力影響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作為。他結合了反現代化的浪漫主義思想與儒家的道德哲學,建構出儒教烏托邦的文化認同意識,一方面據以批判以資本主義力量為後盾的地殖民主義侵略者,另一方面則用來力抗中國的改革與革命者。辜鴻銘可謂是介於東方與西方之間的局外人,認同的焦慮如影隨形,他的偏執顯現在他為教案、庚子拳亂及慈禧太后所作的辯護,以及對君主專政的擁護和對憲政民主制度拒斥的言論之中。一次大戰後歐洲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的絕望感成就了辜鴻銘作為東方文化代言人的美譽,然而此時也因他是個主張綱常名教的前清遺老,在五四整體主義的反傳統主義的浪潮之下逐步被推擠到當代中國歷史舞台的邊緣,以至於他畢生所渴望結合東方和西方文化中最優質部份的理想終究未能為當代人所接受。
  • Item
    福澤諭吉《勸學》與張之洞《勸學篇》中的學問觀
    (2019) 林榕瑜; Lin, Jung-Yu
      十九世紀中葉西學東漸,日本明治時期福澤諭吉(1834-1901)在1872至1876年間陸續發表《勸學》(学問のすすめ)篇章,提倡實學。無獨有偶,中國晚清張之洞(1837-1909)於1898年上書《勸學篇》,提出中體西用。二人生卒年相近,為該國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二書亦同在論述如何會通西學,書中二人對於學問的典型與近代化指標的看法,可視作一種隔空對話。   福澤諭吉與張之洞皆認為學問必須與時俱進,將西學納入本國學問體系,重視學用的實用性,期待知識份子成為文明的推動者。由於國家背景與個人經歷,二人在中西學問的優先次序與範圍界定上有所差異。張之洞著重現實面,依照本國現況引導社會進步,期待國家在穩定中改革成長。福澤諭吉偏向從理論上去實踐,以西方現況來指導日本國民,期待國家盡快達到文明開化。但二人最終目的都希望藉此保住國權,使國家獨立不受侵擾威脅。   意料之外的是,日後中日兩國卻走上與二人理想交錯的道路。因此本文試圖探析福澤諭吉與張之洞在面對相似的國家困境時所提出的近代化學問結構之理想型態,呈現二人將其學問思想進行改革以回應時代需求下,二人學問觀與權力結構的互動樣貌。
  • Item
    心學比較:以《傳習錄》、《壇經》為底本
    (2016) 陳昱甫; Chen,Yu-Fu
    本文旨在,以儒家王陽明的《傳習錄》,與禪宗六祖慧能的《壇經》為底本, 著重王陽明與慧能於工夫論的教法,與義理系統的差別,梳理兩人思想的同與異。 綜觀中國思想史,《傳習錄》與《壇經》,實為王陽明與慧能依著「生命實踐」,對前人思想的回應、繼承與奠定而成,於儒學與禪宗的心學思想,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儘管兩人的思想,具有相當程度上的同。但此處的「同」,首先、是人類的最高智慧,自是會追求天地萬物根源、究竟處的同。再來、是人類心靈所具有的內在超越性,隨著東方實踐型態的開展,於本體工夫通往體用一源、定慧一體,歸趣上的同。最後、是中國文化脈絡,客觀地導引著儒學與佛教典籍,所已含有的理境上的同。此處所說的「同」,是為人類、心靈普遍性、超越性的同;並非是為儒學與佛教義理系統上的同。 本文由「生命」、「實踐」、「實有」三者,作為切入王陽明與慧能思想的觀點。首先、依著吾人的生命主體是「肯定」或「遮撥」此現實世界的「實有」,將影響實踐主體是通往「道德」或「解脫」的歸趣。再來、由實踐主體通往道德或解脫的歸趣,將決定生命主體的依據是為「創生」或「呈現」。最後、王陽明肯定內在超越的生命主體,具有道德創生義,所以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慧能認為內在超越的生命主體,呈現清淨解脫,回歸真如自性、本來面目,觀照事事物物緣起性空,無自性。如此,王陽明與慧能都依著生命實踐,來證明人的內心能夠與宇宙相照映,能夠將生命提升到超乎個體、世界的內在根源。但是兩人的心性意涵、實踐歸趣、價值判斷…仍然是依著儒學與佛教的經典與教義。
  • Item
    林口地區民間儒家教化傳統與當代變革
    (2018) 劉昶亨; Liu, Chang-heng
    本文擬由儒家實踐功夫中,與中國傳統民間生活關係最密切之儒家教化為著眼點,以林口地區為地理範圍,對儒家教化進行探索與思考。 本文從儒家傳統教化定義開始,釐清官方儒學與民間儒家教化之意涵,再由民間儒家傳統的實踐方向,分別為家族儒家教化、地方私塾與民間信仰三方面加以探究,將儒家思想落實的具體路徑作一整理的理解。 家族儒家教化,有族譜、祠堂及祭祀,私塾塾師的教化,不僅是識字謀生能力的培養,也有儒家教化道德實踐的意涵在其中,同時也是家族儒家教化的延展。民間信仰一方面安撫地方百姓,一方面也透過民間神明信仰達到勸善懲惡的道德實踐。 有了對臺灣儒家傳統的基本理解後,在第叁章及第肆章中,則聚焦於林口地區之儒家教化傳統發展。雖然位在北部地區,但林口開發較晚,家族的成形與影響力自然較慢形成,同時因為在臺北的邊陲,加上地勢及交通不便,文教開展自然較鄰近新莊、泰山地區晚。 儘管如此,在清末、日據迄於光復後,隨著家族力量的發展成熟,儒家教化的實踐,自然也展現在上述三方面的實踐。掌握住林口地區傳統儒家教化的沿革後,復將現代林口地區之儒教發展現況加以比對,透過訪談地方人士、教師、年輕學子,可在家族儒教、地方教育及民信仰方面,比對儒教傳統及現代的差異。更盼望能藉此找出儒家教化在林口及其他都市化地區,如何推展與延續的可能。 總之,本文企盼藉由釐清儒家教化的當代困難處,發掘出可能的方向及適應法門,期能在持續都市化的過程中,為儒家教化找到調適與延續之可能。
  • Item
    陳立夫與台灣儒家學說之發展
    (2003) 魯學蓮
    本論文研究的動機、目的是攸關陳立夫在台灣推展儒家學說的貢獻來加以探討。   陳立夫的成長與背景,並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良師益友,為他奠立了穩固的思想基礎,更讓他確立了將來發展的志趣事業。   探討相關文獻的同時,發現到陳立夫所論著之書籍非常多,內容都有助於我們更認識中國的儒家學說,在著述的分類上可分成儒學類、易學類、倫理道德類、科學、經濟類,從以上之分類不難看出陳立夫的學識非常淵博。   從中國儒家的學說精華而言,四書是認識中國文化最典型的代表,陳立夫歷經數年的光陰,編纂了一本「四書道貫」。原本獨立的學說內容中,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加以融合,更道出儒家一貫的思想內容。相關的儒學著述還很多,在文獻中有詳細的介紹。   儒家學說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的內容,最大的貢獻是應用在教育上。因此了解儒家的教育觀,並就儒家學說在教育的實用性加以探討,就顯得有其重要性,當然陳立夫將儒家學說在教育的推展成效上,更是有不可否認的功勞。   陳立夫自幼承襲中國傳統之教育,及長接受了新式教育,即使是當時留學美國榮獲工學碩士,他仍感到儒家學說在當今社會的影響力既深且遠,只是被國人所忽視。因此,在行有餘力的同時,對儒家學說有深化的研究,並完成了「四書道貫」的著述。編著了「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分為第一輯和第二輯。另外在教育部的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擔任主編,執筆了「人文教育十二講」。後來更是力促組成「中華文化復興推行委員會」,並成立「孔孟學會」,弘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   就以上的討論,分析研究心得,提出研究時所獲得的收穫,並就研究所發現的困境,希望將來在推發儒家學說時,能薄盡心力提供淺見,並就本研究未周詳之處,促使下一階段的研究能有所展望。
  • Item
    儒學與民主:中國大陸民主化脈絡下之挑戰與機遇
    (哲學與文化雜誌社, 2013-09-01) 陳文政; 單文婷
  • Item
    自然與身體---一個跨文化的論述-在天地之中的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
    (2006-07-31) 潘朝陽
    儒家的道德倫理不是抽像但理之心性論上的倫理學,而是具現在生活世界的 實踐之道德倫理。在原始儒家和宋明新儒家的經典中,在在滿盈著儒者以生生之 仁而安居於道德性之生活世界的倫理詮釋。 以生活的實踐而將道德體現在世界,這是直接以承載生生之仁的創造真幾之 身體而彰著拓現為人文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空間的。 這樣的經典言說以及詮釋,充分顯諸古代儒家的重要典冊,如《尚書》、《易 傳》、《論語》、《孟子》以及漢初集結整理創作而成的大小戴《禮記》(包括《大 學》、《中庸》)之中。 原始儒家以身體彰著人文與自然和諧一體的空間,孟子說: 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 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 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孟子盡心】 此即指出主體良知本心通過身體的道德實踐而建立了儒者生活世界的空間中 心。在孟子,良知不是心性主觀上的孤明自昭,而應該是仁體之德普施於天地, 使自然天地成為道德真幾之神化空間。這樣的精神,周遍在《孟子》各篇章中。 事實上,在古代原始儒家的典籍裏,均通貫著類似孟子的身體空間觀;道德 實踐的身體空間論述,總是以「以心著身-以身著心」的雙迴向結構來表達呈現 的,此在在可於經文中尋獲。 一般以為儒家只向心性內在講論道德,這是長久以來的誤解。 宋明儒家從周濂溪創述〈通書〉、〈太極圖說〉;張載創述《正蒙》;大程子創 述〈識仁篇〉、〈定性書〉以降,正面積極地吸收消化了《易傳》、《中庸》、《論語》、 《孟子》而建立了儒家道德主體實踐具現的生生永續之生活世界實踐論;其等以 「氣」之共同術語而表述了傳承自原始儒家的身體空間觀。 小程子和朱子雖然有別於「縱貫型逆覺體證」的周、張、明道而建立了「靜 涵靜攝」之理氣二分、心性二分型的用敬涵養的工夫論,其身體性,反倒由於他 律型道德之作用而更形突顯,特別是朱子通過其強烈的實在論人格所建立的身心 修持,在嚴肅中更顯身體空間的道德型緊張張力。 陸象山和王陽明雖然特別表顯「心」之能動和靈明,以「氣」而綰合物質和 精神為一的「生幾力」(Vital Force)之詮釋系統不積極呈現,但主張以道德性之 心而光輝身體,並以此道德光昭之身體來體現生幾洋溢的生活世界,這一點儒家 睿智,卻是十分清楚的。 身體空間依海德格,是「天地神人四位一體」而安居於空間中的,換言之, 人是以其身體在空間中和天地、神明相照面互為存有而才獲得心安。其實,這樣 的存有性實踐,在《禮記‧禮運》中已早於海氏兩千年而已有所論述,其曰: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日 星,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聖人作則, 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 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由,四靈以為畜。… …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所以 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依此,〈禮運〉實已指出儒家是以道德倫理之身體實踐於生活世界而建立了天地 神人四位一體安居的空間。基本上,此原理通貫於原始儒家和宋明儒家的思想 中,形成儒家的身體空間論述。此種道德主體型之身體空間觀有別於道家虛無自 然之身體空間觀;亦有別於佛家般若真如之身體空間觀;儒家是參贊執有而以身 體融入天地;道佛兩家則以無執放開而忘卻身體於天地。 熊十力先生以易傳乾元性海的觀點開啟當代新儒家的生生創建之存有論;牟 宗三先生亦以「創造性原理之乾」與「終成性原理之坤」的雙元並建之存有論詮 釋而建構了當代新儒家的道德真幾之本體宇宙論;兩者均從孔孟原始儒家和宋明 新儒家一脈相傳接了以身體具現道德於天地而安頓自然、人文和鬼神之根本身體 空間觀傳統。 關於儒家身體觀的專著不多,近年以楊儒賓、黃俊傑為深造有得。 筆者以「在天地之中安居-儒家的身體空間」為題,嘗試以文本詮釋的進路, 處理古代和當代儒家的身體空間觀。 第一期, 將詮釋周漢時代的原始儒家,並以《禮記》為文本聚焦。 第二期, 將詮釋宋明時代的新儒家,並以張載和船山二家的文本聚焦。 第三期, 將詮釋當代新儒家,並以唐君毅先生的文化哲學之文本聚焦。
  • Item
    地方儒士興學設教的傳統及其意義:以臺灣為例的詮釋
    (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中國哲學研究中心, 1990-12-01) 潘朝陽; Chao-Yang 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