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正體漢字部件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以華語初級越南移工為例
    (2023) 黃景春; VONG CANH XUAN
    每年在臺灣工作的外籍移工人數逐年上升。在製造業、營建業、養護機構、家庭幫傭、看護工及營造業等各工作領域都能證明移工在臺灣的勞動力市場早已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臺灣,越南移工是一個龐大的外籍移工族群,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使用到華語,包括漢字的閱讀和書寫。由於越南移工漢字學習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因此如何有效地幫助越南移工學習漢字,提高其漢字學習能力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由於長期接觸移工教學的領域,研究者發現越南移工學習華語需要克服的困難,同時向找出適宜的改善方案。針對越南移工閱讀與識字的研究卻寥寥無幾。本研究旨在探討將正體漢字之部件教學應用於越南移工華語初級課程中的可行性和效果。本研究選取21位越南移工作為研究對象,以線上教學方法實施了10週的正體漢字部件教學課程。研究者採用問卷調查、實驗教學和成效測驗等來評估課程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越南移工對正體漢字部件教學有著相當高的興趣和學習動機,並對正體漢字部件教學有較高的接受度和滿意度。在學習成效方面,學習者在認讀漢字方面均取得顯著進步。正體漢字部件教學幫助學習者理解漢字的組成原理,進一步提升其漢字學習能力。此外,本研究發現由於具有線上科技輔助,線上部件教學具有潛力達到甚至超越實體教學的效果,為教育領域帶來更多元的可能性。
  • Item
    針對尼泊爾青少年學生同步視訊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2023) 張雅婷; CHANG, Ya-Ting
    華語教學進入後疫情時代,遠距線上課程成為新趨勢,鑑於網路學習華語的人數快速成長、學習背景越趨多元,以往單一的線上教學模式將難以適應新的環境變化,教學單位迫切希望教學設計能有針對性、適應不同遠距課程的學習環境,並滿足多元學習需求。本研究為行動研究,以尼泊爾當地華語線上學習者作為研究對象,課程前後歷時兩年半,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由於當地特殊環境特徵、基礎建設不足與數位落差等問題,使得發展華語文教學面臨一些困境與挑戰。為了解決問題,研究者決定把握教學機會進行研究,並將研究流程分為五個階段,包含發現問題、診斷問題、擬定與實施行動策略、研究方法與分析資料、結論與省思。完整的五個階段視為一次行動迴圈,一共實施兩次迴圈,研究結果發現,一、遠端教室設備問題較難改善,需仰賴多方合作,有時因文化習慣不同,師生之間對於問題的反應不同;二、發展針對性教材以及豐富的媒體內容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則因學生積極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三、師生互動方式受到限制,應採取虛實混合的活動方式。;四、要突破遠距教學的環境限制,不僅需要教師的專業安排,同時也需要學生端積極配合,如何幫助學生保持學習動力是最大的問題。面對背景特殊的線上課程,教師應從設備、媒體、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各方面做「客製化」設計,隨時彈性調整學習任務及互動模式,並提升教師對於該文化的專業知能。透過此研究,冀望能幫助同樣面對海外特殊背景,或是數位落差之線上華語教學環境,適性設計的教學策略。 完整的五個階段視為一次行動迴圈,一共實施兩次迴圈,研究結果發現,一、遠端教室設備問題較難改善,需仰賴多方合作,有時因文化習慣不同,師生之間對於問題的反應不同;二、發展針對性教材以及豐富的媒體內容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則因學生積極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三、師生互動方式受到限制,應採取虛實混合的活動方式;四、要突破遠距教學的環境限制,不僅需要教師的專業安排,同時也需要學生端積極配合,如何幫助學生保持學習動力是最大的問題。面對背景特殊的線上課程,教師應從設備、媒體、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各方面做「客製化」設計,隨時彈性調整學習任務及互動模式,並提升教師對於該文化的專業知能。透過此研究,冀望能幫助同樣面對海外特殊背景,或是數位落差之線上華語教學環境,適性設計的教學策略。
  • Item
    以戲劇表演搭配YouTube影片融入華語文教學於美國高中之個案研究與分析
    (2021) 孟仁; Aaron Mastropieri
    本研究旨在探討「戲劇表演搭配YouTube融入華語文教學」對華語非母語之 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的影響和學習成效 。 本研究以美國一所高中混合學齡班中文三的三十六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將戲劇表演搭配YouTube融入華語文教學的成效。整個研究為期一個學期(中文三學生已修過中文一、二),研究者透過現場參與、觀察、採訪以及和學生的深度訪談 ,加上透過問卷所回收的回饋單,進行資料統計分析,進而發現戲劇表演搭配YouTube融入華語文教學確實能有效提升學習者在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 ,也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本研究結果也發現,透過戲劇表演搭配YouTube融入華語文教學,對於提升學生在內容理解、情境體悟,同儕合作、人際關係、解 決問題、文化認知與心得分享等方面確實具有正面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建議教師能多運用戲劇表演方式和搭配觀看YouTube融入華語文教學,以增進學習者之學習動機和聽、說、讀、寫等各方面之能力。希望在當前華語文教學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可以開拓思路,進一步拓展一個適合華語非 母語者之學習方法。
  • Item
    體驗活動在學齡期學生華語文教學之運用 —以蒙特梭利學校美國學生為例
    (2022) 黃健芳; WONG, KIN FONG
    體驗活動是一項能夠促進學齡期孩童透過實際感觸投入學習的方式,加 深對學生學習的印象。同時,透過實際體驗,進行深動有趣的課程,並達到學 習者有效學習華語文的進度。因此,本研究探討活動體驗運用在學齡期學習華 語文的教學成果。透過活動體驗引用不同教學法,讓學齡者邁向不同情境的學習,幫 助學齡期學習者投入學習,喚起活動體驗的經驗和知識,發展各別邏輯與思維並達成 學習成果。研究對象是經由美國猶他州一間蒙特梭利學校,並以簡體字中文進行 華語文教學。本研究透過Lighthouse Montessori Academy學校的二十名美籍學生,分別 為六至十二歲的學生,以基礎到初級階段做為他們學習第二語言的研究對象, 結合華人文化、戶外活動、遊戲設計和科技互動等活動體驗,進行華語文教 學,並以文獻、需求探討和課程設計進行研究。本研究發現體驗活動能夠激發學 齡期學習者達到更有效的學習狀態,並展開活潑有趣的華語文教學,對美國學齡期學 習第二語言以上學習者提供有趣的華語文學習,同時提供給華語教學者參考,進一步 探討美裔華語文學習者的優異勢,並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進一步建議。
  • Item
    創新初級華語教學活動設計—以重理解課程設計融入任務導向之荷蘭教學為例
    (2020) 陳素善; Chen, Sue-Shen
    本論文為「專業實務類」之「專業實務報告」。研究者以多年的荷蘭教學經驗為根基,採由下而上(bottom-up)取徑,經質性與量化兼具之實務探究後,發展以重理解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融入任務導向之教學模式設計創新初級華語教學活動。創新教學理念之重點為:以學習者當地教育背景為課程規劃之基礎、以荷蘭語翻譯作為國別化教材之輔助、以文化對比培養學習者之跨文化素養、以多媒體影音活絡課程內容、以任務教學促進師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依據上述理念發展十個單元課程(共257頁),內容包括教學指引、學習單總覽以及學習單。其創新之處在於:(一)新教學模式:以重理解課程設計融入任務導向為教學模式;(二)教學活動:將荷蘭當地流行的「朋友書」改編為「自我介紹」;(三)自製教具:自製影音課程與軟體遊戲;(四)教學指引:每個單元課程以「荷蘭生活與華語文學習」及「小常識」為首,簡介荷蘭文化,以便教師引導教學。本論文期許此創新教學活動設計能提供未來研究者在編寫初級華語教學活動時之參考,並對本論文提出建議。
  • Item
    播撒希望的種子:泰北慈濟學校的設立與華語文教學問題之探究
    (2011) 詹怡苓; Chan YiLing
    慈濟由於「泰北三年扶困計畫」的因緣進入了泰北決定興辦教育,因此在泰國清邁省芳縣設立「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為一所依泰國學制設立的普通學校,招生對象以義胞村、當地少數民族和泰籍子弟為主。學校辦學以慈濟人文為主軸,希望在泰北的華裔子弟能融入當地、深耕泰國,在泰北相當具有特色。本研究以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為主要研究對象,瞭解其歷史背景及華文教育在該校的發展,研究目的為: 一、瞭解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創建及經營。 二、探討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華文教育之發展。 三、深入瞭解當地親師生三方對於華文教育的觀點。 四、理出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華文教育發展之前瞻與限制。 透過兩次的田野調查,訪談學校的教職員、學生、家長,研究者理出其歷史發展的脈絡,並由訪談結果分析出泰國清邁慈濟學校華文教育的發展現況,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因緣殊勝在泰北,慈濟人在泰北一步一腳印的耕耘,創辦出泰國清邁慈濟學校,透過教育延續泰北三年扶困計畫在泰北的關懷。 二、華文教育的成果,清邁慈濟學校在華文教育方面付出許多心血,各界相當看好,但是仍有教師流動性高、課程教材規劃與執行上的困難、學生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尚待解決。 三、人文教育的提升,清邁慈濟學校在人文教育方面的耕耘成果豐碩,已經得到泰國教育界的認同及讚許,並派員前來學習。學校老師及學生所呈現出人文氣息,已深入在生活中落實。 四、未來發展及願景,清邁慈濟學校願景為教學及人文教育的雙典範學校,落實慈濟人文以及靜思語教學,為孩子帶來改變的力量與希望。 根據分析出的結論,研究者建議: 一、學校及教師方面,應積極改善制度並落實各項工作,規劃華文、人文教育發展藍圖,主管應發揮資源整合者角色,教師應充實教學專業及形成人文典範,深耕家長志工資源。 二、慈濟泰國分會方面,繼續以媽媽心、菩薩心來協助學校,整合志工資源。泰國慈濟教育志業發展委員會除了擘畫學校發展,也應多聆聽學校的聲音。 三、以慈濟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組織架構,來建立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校、分會、教職員工、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繫協調,從四門四法四合一的實踐中建立起和諧的學校氛圍,推動學校發展為教學、人文雙典範的學校。
  • Item
    針對中級華語學習者之漢字課程設計
    (2009) 張欣怡; Zhang Xinyi
    中文摘要 關鍵字:華語教學、漢字教學、漢字文化、課程設計、中級、華語學習者 華語文教學作為一門學科研究的領域,在學者們多年的努力之下,已有豐碩的成果,不僅表現在華語語音、語法上,也表現在漢字教學研究上。漢字教學課程、學習者漢字學習難點以及漢字教材開發不足的種種問題浮現之後,引起了學者們對於漢字課程的關注,進而結合各領域的研究成果,著手進行漢字教學各方面的相關研究。本研究試圖在第二語言漢字教學中融入漢字的文化意涵,使學習者能夠在既有的漢字書寫基礎上,繼續領會漢字文化的深意,擴展漢字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本研究主要針對外籍華語學習者進行漢字課程研究及設計,在研究的過程中,首先蒐集相關學理,進行研讀及批判;其次針對哈佛大學等各單位實際的漢字教學課程進行觀摩與分析,其中包括綜合語言課及漢字輔助課程中的漢字教學情形;之後就現有的教材進行分析,包括綜合性質的教材及獨立的漢字教材;此外,為了瞭解師生對漢字課程的需求,採取一對一訪談的方式,進行師生需求分析。最後結合研究過程中的各項結果,設計出漢字文化課程。 經過課程的研究及設計之後,本研究得出幾點結論:一、提出層次性及系統性的漢字教學課程概念;二、提出針對中級學習者之漢字課程規劃;三、設計聯繫基礎漢字學習與深入漢字文化研究兩個方面的課程;四、設計兼具靜態的漢字學習與動態的文化討論的課程。除此以外,本研究也期許在華語教學領域裡,能夠開發完整且具層次性的漢字課程,使學習者得以在分級的漢字課程中,合理地選擇學習的層級並能適度地瞭解自我漢字能力提升的幅度;為了有效評估學習者的漢字能力,以進行分級授課,期許能開發出合宜的漢字能力評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