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被發明的傳統: 高金榮與敦煌舞
    (2019) 鄧少凱; DeAeth, Duncan Lawrence
    本文以高金榮教授和敦煌舞蹈爲例,探討文化大革命後中國的文化復興及敦煌舞在現代中國社會的影響力。筆者認爲敦煌舞是一種在20世紀被發明、創造的現代傳統舞蹈。在1979年民族舞劇《絲路花雨》登場以後,高金榮開始設計一個以敦煌莫高窟壁畫的舞姿、音樂家和佛教净土的意象發明的新舞蹈系統。她融合了莫高窟壁畫的藝術資料和自己的舞蹈知識與創意性,成爲一個新的舞蹈種類。雖然莫高窟壁畫代表著一種歷史上的宗教、文化脈絡,但高金榮的目標并不是爲了表現壁畫的宗教性。敦煌舞出現在文化大革命後,此時中國正在經歷社會的改革與復興,這時期社會致力於恢復民族傳統與宗教,使敦煌舞得以被社會認同。本研究的主旨在於探討敦煌舞的來源與特性,本文的三個基本研究目標爲:(一) 、分析高金榮創造敦煌舞的動機和方法。(二)、 探討在20世紀後期,融合了多元文化而發明的敦煌舞蹈如何得以被分類爲古典中國舞蹈之一。(三)、 敦煌舞如何成爲佛教、 文化復興及民族文化遺產的代表。
  • Item
    心學比較:以《傳習錄》、《壇經》為底本
    (2016) 陳昱甫; Chen,Yu-Fu
    本文旨在,以儒家王陽明的《傳習錄》,與禪宗六祖慧能的《壇經》為底本, 著重王陽明與慧能於工夫論的教法,與義理系統的差別,梳理兩人思想的同與異。 綜觀中國思想史,《傳習錄》與《壇經》,實為王陽明與慧能依著「生命實踐」,對前人思想的回應、繼承與奠定而成,於儒學與禪宗的心學思想,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儘管兩人的思想,具有相當程度上的同。但此處的「同」,首先、是人類的最高智慧,自是會追求天地萬物根源、究竟處的同。再來、是人類心靈所具有的內在超越性,隨著東方實踐型態的開展,於本體工夫通往體用一源、定慧一體,歸趣上的同。最後、是中國文化脈絡,客觀地導引著儒學與佛教典籍,所已含有的理境上的同。此處所說的「同」,是為人類、心靈普遍性、超越性的同;並非是為儒學與佛教義理系統上的同。 本文由「生命」、「實踐」、「實有」三者,作為切入王陽明與慧能思想的觀點。首先、依著吾人的生命主體是「肯定」或「遮撥」此現實世界的「實有」,將影響實踐主體是通往「道德」或「解脫」的歸趣。再來、由實踐主體通往道德或解脫的歸趣,將決定生命主體的依據是為「創生」或「呈現」。最後、王陽明肯定內在超越的生命主體,具有道德創生義,所以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慧能認為內在超越的生命主體,呈現清淨解脫,回歸真如自性、本來面目,觀照事事物物緣起性空,無自性。如此,王陽明與慧能都依著生命實踐,來證明人的內心能夠與宇宙相照映,能夠將生命提升到超乎個體、世界的內在根源。但是兩人的心性意涵、實踐歸趣、價值判斷…仍然是依著儒學與佛教的經典與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