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國府遷台後陸軍之整編(1950-1961)---一個組織再造的實例
    (2008) 龔建國; Kung,Chien-Kuo
    李德哈達云:「歷史是宇宙的經驗,比任何個人的經驗都長久,更廣泛、更複雜多變。」所以,我們為何不向歷史學習?同樣,國軍在1950-1961年代,當時面對中共血洗台彎的恫嚇,及國際間對在風雨飄搖中的我國,心存觀望與漠視,對所處的環境,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國府遷台後,陸軍從1950-1961年間,組織體系歷經幾個重要階段的變革,各階段的組織演變與發展過程,均因應不同時空環境作關鍵性變遷,而進行必要的組織結構調整與改變,以符合的當時反攻復國需求與國人之期望,無論是在組織體制、單位設立、編制、人員上,有著非常大的變化。建軍政策與建軍思想,一直是國防部重要的施政目標與方向,亦是國軍提升戰力的重要指標。其功能與效率往往相互為關,國防部負責國防政策、建軍思想與在軍事上鞏固復興基地-台灣,進圖光復大陸之施政重點,對實施陸軍改組,調整機構充實戰力的提升,有其重要性與影響力。本研究係以陸軍組織發展的理論研究組織變革,以建立構機構組織發展的運作模式,以及了解當時陸軍在執行任務與面臨的問題,並根據陸軍部隊在組織的實際運作狀況,試圖提出發展組織的方向,創造更有利於國軍建軍備戰發展環境與條件,進而整體提升陸軍整體戰力,以期達到國家所賦予的責任與目標。   本研究首先藉由文獻分析與歷史研究,探討組織發展的相關內容,建構研究理論的基礎;其次,根據文獻分析的結果,擬定提綱,並廣泛蒐集資料與訪問軍事耆宿提供寶貴意見及實務經驗,作為陸軍在組織發展與整軍備戰的論證參考。   綜合文獻分析與歷史研究,配合國軍檔案之研析,與訪談的研究結果,發現陸軍在1950-1961年間,由於部隊的精簡、汰除與整編、軍事院校的復校,和受美軍援後,及美、日顧問團參與陸軍整軍歷程等時期,陸軍各部隊的組織體系變革與發展,對陸軍戰力提升的幫助。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具體研究建議包括:一、全民國防,有效運用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以憲政建設為基礎、以軍事建設為核心、以經濟建設為後盾、以心理建設為動力,支持防衛作戰整備,強化全民國防力量。二、國防軍備,國防軍備以國防自主為核心,也是一國國力的綜合表現。是國軍建軍以來一直秉持的理念,國軍應更積極擴大與產、官、學、研各界合作,厚植國防科技工業能量於民間,朝「國防自主、全民國防、科技建軍、自製優先」的目標前進。三、現代化國防,國防現代化不應僅僅是著重硬體-船堅砲利,更重要的是配套的軟體—從事戰鬥的軍人素質和組織文化。國軍應以更積極的態度汲取新知、即時掌握全球軍事脈動及培養更多優秀的國防人才,才能因應未來戰爭的挑戰。四、精兵政策,政府遷台之後,依據戰略之調整,縮減員額,精兵政策取得一定成效;我國防建軍的理念,朝向建立嚇阻而非對等的力量,要建立一個高素質、高科技的精銳武力,在「量少質精戰力強」的建軍指導下,改良現行兵制,建立一支具有強大防衛能力的武力,是精兵政策中之精髓,也是刻不容緩之事。五、軍人精神教育,中心思想對國軍的影響是相當重要,國軍為堅定立場與使命,確立「以憲法為根基,以民意為依據」、「為何為戰─為中華民國國家生存發展而戰;為誰而戰─為中華民國百姓安全福祉而戰」的中心信念,進一步鞏固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