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當我們爛在一起:厭世迷因讀者的情感、認同與抵抗
    (2024) 廖文綺; Liao, Wen-Chi
    網路迷因具有反映社會文化現象、凝聚群體認同、反抗傳統價值的意義。觀察台灣的網路迷因,常常瀰漫著一股「我就爛」、失敗、無力感等可以統稱為「厭世」的情緒,因此本研究以「厭世迷因」為題,試圖探討厭世迷因流行現象背後的意義。本研究以情感、認同與抵抗為框架,並以新自由主義作為厭世的背景,討論厭世迷因如何形塑情感共同體,並抒發對傳統價值的抗議,試圖釐清厭世迷因中呈現出的厭世感與哪些社會性結構因素有關。本研究以厭世迷因的讀者角度出發,採用半結構深度訪談法,先後與13位厭世迷因愛好者進行對談,他們的年紀皆屬於Z世代的範疇。此外,研究者收集並整理217則厭世迷因文本,並分為六個類別方便與受訪者討論。在研究結果部分,本研究首先發現厭世迷因具有三個特點:一、從自身延伸出的抱怨/嘲諷;二、基於真實生活;三、笑著笑著就哭了。在接收與分享行為上,讀者最喜歡透過Instagram觀看厭世迷因,並且私訊分享有助於劃分社會群體界線,社群分享則是為自我表述。其次,雖然厭世迷因展現負面情緒,但讀者接收到的情感是正向的,厭世迷因具有宣洩情緒、營造連結感等作用,使讀者可以透過厭世迷因成為情感共同體。然而,厭世迷因讀者在看完後並不會想要做出改變,雖然厭世迷因反映出台灣Z世代面對社會大環境的集體焦慮,但讀者只想是透過厭世迷因「抱怨」,而非做出激烈、實質的抵抗。整體而言,厭世迷因不會涉及嚴肅的議題討論,多數是透過輕鬆、幽默的態度,展現「不要太認真」的消極抗議。且由於厭世迷因難以傳播給想抗議的對象,且對方也不見得看得懂,因此厭世迷因難以成為直接的抵抗工具。不過讀者也肯定厭世迷因具有「發聲」的價值,展現他們與上一代相異的價值觀和集體認同。
  • Item
    無形文化遺產的再現–以利物浦之披頭四觀光為例
    (2020) 賴晏翎; LAI, Yen-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遺產觀光產業再現無形文化遺產的手法,以及在不同社群之間所產生的後續影響。近代由於後現代主義的發展與多元史觀的提倡,文化遺產的種類邁向了百花齊放的時代。在過去,遺產多著重於歷史意義及美學內涵上,現在則是傾向包容多元的價值。   然而,當文化遺產進入觀光市場時,文化遺產的內涵是否能夠真實地再現,或是為了迎合觀光、娛樂等目的而被誤現,都是備受討論的議題,對於帶有地方精神的無形文化遺產更是如此,在傳承的過程中,無形文化遺產的精神展現有助於凝聚地方的在地認同及歸屬感,若因觀光的緣故而不當地再現,很可能就此破壞了社群對地方的認同,更甚者,也傷害了城市的意象。   本研究以利物浦的披頭四觀光作為研究個案,將披頭四的流行音樂文化視為無形文化遺產,在音樂遺產觀光的框架底下,透過觀察法、質性訪談與文件檔案的分析等研究方法,討論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對於披頭四文化再現的感知,對於文化與社會所帶來的意涵。此外,本研究亦試圖從城市的角度出發,檢視披頭四作為利物浦一著名特點,對城市品牌的打造及品牌意象之形塑。
  • Item
    空間凝縮下族裔文化之遠播-以來台美籍華裔青少年接受台灣流行文化為例
    (2011) 李靜柔; Lee,ching-jou
    本研究取徑自AndersonBenedict的「想像共同體」,其以報紙與印刷做為民族的想像途徑。但今日由於傳播方式與時俱進,民族想像的方法也必然別於往昔,新媒介的出現使得華裔能藉由更加快速也更加直接的方法接觸台灣。空間與時間在新媒介下的凝縮,雖然出現全球文化受霸權文化所影響後的同一性之外,卻也提供族裔文化遠播的可能性。   台灣的流行音樂與偶像劇近年來憑藉著新媒介得以傳播至華語區域外的國度,並受到當地華裔的歡迎。大眾流行文化是最易於被華裔青少年接收的文化,也是他們最有興趣接觸台灣文化的場域。然而在全球化的市場下,台灣流行文化並無強大的競爭力與能見度,因此華裔青少年選擇接觸台灣流行文化文本的原因與其認同息息相關。意欲結合華裔研究與台灣流行文化的互動,用以往不曾出現的觀點來進行華裔研究,即是本研究動機。   本文研究方法使用問卷調查與訪談法,進行研究美國華裔青少年接受台灣流行文化管道與程度,接受行為背後動機以及探討接受其台灣流行文化文本行動背後之認同。   研究發現,華裔青少年接受台灣流行文化文本的原因,不只是將其視為單純的娛樂性流行文本而已,背後更有族裔區隔與自我認同的意義。本研究旨在從來台美籍華裔青少年接受台灣流行文化文本(流行歌曲、偶像劇)的行為上,進一步探析身處於雙重文化下的華裔青少年之自我定位,並嘗試解讀其行為的內涵意義。
  • Item
    德國「文化地景」—分析電影《德國09》的敘事
    (2013) 倪子涵; NI, Tzu-Han
    電影《德國09》的產出受到30年前反應真實社會事件的電影—《德國之秋》之啟發,後者秉持著德國新電影的初衷,此拍攝作品異於當時與社會聯結性乏弱的電影文化,不畏懼地碰觸社會上忌諱談論卻又揮之不去的恐怖主義—六八學運後的赤軍聯恐怖行動。《德國之秋》紀錄並對動盪的政治局面作出批判,成為激發兩德統一後20年、由14位德國導演以不同視角拍攝集合而成的《德國09》。 本研究藉由文化地景與地景敘事的概念,將《德國09》視為導演再現德國文化地景的文本,分析此文本之敘事以理解當今德國面臨到的困境與難題,包括身分認同、國家認同、經濟、種族、宗教、信仰、貧富差距、階級隔閡、全球化、現代化與女性議題等,同時了解各導演對於德國面對多元挑戰與問題的態度和立場。
  • Item
    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族群意識變遷之研究
    (2008) 宋卓立; Juo-Li Sung
    當代「認同」問題屢屢挑動台灣社會敏感神經,致族群關係淪為特殊場域政治操作的工具,台灣社會的衝突常肇因族群意識矛盾而起,使得「國族認同」不是被刻意避而不談,就是形成意識形態之爭。本論文刻意略過爭議性極高的「國族認同」問題,探討具體而微的「太魯閣族族群意識變遷」,依據筆者觀察,太魯閣族以外顯特徵相似度極高的客觀條件,自泰雅族中抽離並擺脫百年來學術上的分類歸屬,以自我主觀認同獨立成族,和台灣社會的國族認同發展模式,竟有諸多巧合與雷同。 泰雅族是台灣社會較為熟悉的原住民族,相對而言,太魯閣族對許多人相當陌生,更遑論2008年4月23日被我國政府核定為第十四族的賽德克族。而刺激賽德克族自泰雅族中解構的動力,來自太魯閣族激烈的分離行動,因此,探討太魯閣族族群意識變遷的脈絡,有助於瞭解泛泰雅族認同解構與台灣原住民族群意識動態發展過程的全貌。 太魯閣族與泰雅族是同根同源的親緣關係,約三百年前遠離南投祖居地向台灣東部山區遷移,時空因素導致萌生獨特的自我認同意識,1894年日本殖民政府在台始政,嚴厲的理蕃政策與武力行動,漸次凝聚與發展出「我群」的觀念,透過近代正名運動的推動,顛覆維持近百年的單一泰雅族架構。部份族群菁英懷抱民族主義的理想色彩推動正名,但過程亦不乏政經利益的競逐與文化、信仰衝突的現實。太魯閣族正名運動最終結果,是我國原住民族從客觀條件為認定標準,轉變成以自我主觀認同為依據的分界,其效應已在近期賽德克族正名乙案中體現,未來對國家原住民政策與族群關係發展方向影響如何,尚待後續觀察。 【關鍵字】族群關係、認同、原住民、太魯閣族、集體記憶
  • Item
    當代上海地區海歸基督徒的身分認同探討
    (2013) 王琳; Wang, Lin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統計,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至2012年止,中國各類留學人員總數達264.47萬人,其中109.12萬人選擇歸國 。中國留學人員大多集中在基督教國家,因而創造了許多接觸基督信仰的機會,進而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並且帶著全新的身分認同回到中國,成為「海歸基督徒」。海歸基督徒不僅得面對重新適應中國環境的挑戰,也遭遇到中西教會文化差異的衝擊,在受限的中國宗教環境下,海歸基督徒必須學習中國基督教會的聚會文化,甚至其基督徒身分認同在中國的環境下,竟某種程度成為就業、職業發展,甚至婚姻對象選擇上的阻礙,因此,對於海歸基督徒來說,基督徒身分認同的維持也成為一大挑戰,於是部分海歸選擇了放棄,部分卻為了信仰堅持到底。對於海外信主的海歸基督徒而言,中國的宗教環境相對陌生,因而產生了許多不適應的情況,但該群體也因此為中國家庭教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挑戰。儘管如此,相對適應中國宗教環境的海歸基督徒群體在中國基督教發展中,逐漸展露頭角,以其多重認同展現了中外資源連結的跨界整合潛力,部分海歸個體甚至以其跨國人脈與資源,創造了許多嶄新的宗教事業表現形式,如:慈善福音事業、海歸事工、教會聯盟等,為中國基督教的發展注入新血。
  • Item
    《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的認同形成和轉變之過程 (1965-2010)》
    (2016) 貝華龍; Beatty, Steven Crawford
    「你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美國的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美國當年有大概17,941,286個亞裔美國人,其中3,794,673個美國人認定自己是「中國人」,而230,382個美國人認定自己是「台灣人」。雖然前者比後者比較多,但後者的官方數字自從1980年以來至少每十年增長。根據美國的198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有華人血統的人口占2億2千多萬人,而只有16,390 在「祖先」的欄位填上了「台灣人」;1990年人口普查顯示了官方數字增加到近7萬5千人;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了官方數字增加到近14萬5千人;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了官方數字增加到超過23萬人。 至於個人動機,筆者自小便投入台灣歷史和社會的相關研究,於2013年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班錄取後,便開始反思該寫什麼論文題目,花了大概一年的時間,研究關於不同海外華人的地區,逐漸了解到東南亞地區的研究並不興趣。因為筆者是台美混血兒,故想做美國華人的相關研究。至於學術動機,筆者想要研究為什麼只有16,390位美國公民在美國的1980年人口普查認定自己是「台灣人」,但三十年後這個數字成長到230,382位美國公民。至於研究目的,本論文特別地探討下列問題:1) 台灣、美國及中國的事件和政策,如何影響到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認同形成和轉變之過程;2) 有多少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認定自己是「台灣人」或「中國人」;3) 共多少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覺得台灣需要維持兩岸分治、海峽兩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轄、海峽兩岸由中華民國政府管轄或台灣宣稱獨立。 本論文的主要問題如下:1) 您本來覺得您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現在呢?2) 至少每十年的美國人口普查顯示越來越多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原因為何?3) 至於台灣問題,請告訴筆者您的想法。至於「全美台灣同鄉會芝加哥分會」大部分會員從頭到尾認定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而其他會員本來認定自己是「中國人」,但後來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很多於1990年代之前離開台灣而移民到美國的會員參加了某個台灣同胞或台獨協會之後,才終於學到很多在台灣發生的被中國國民黨政府掩埋的事件,因此順便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除了之外,也有很多會員在台灣自己耳聞目睹很多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台灣同胞協會的會員說服越來越來自台灣的移民者及其後裔改變自己的認同而推動其歷史和文化。由於這個協會的百分之百會員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大部分的會員卻支持台灣政府宣稱獨立而成為一個新的主權國家。至於「芝加哥區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其大部分會員從頭到尾認定自己是「中國人」,而不是「台灣人」。根據其會員對於美國人口普查的現象,大部分會員未提出意見或者未知道。雖然其大部分會員從頭到尾認定自己是「中國人」,而不是「台灣人」,但他們卻支持台灣政府繼續維持兩岸分治的現狀。 本論文有一些限制。數量而言,只能找到了67個被訪者,但後來發現22個被訪者的答案和問卷並未適合本論文的研究。筆者只能深入訪談三個人。另外,「大芝加哥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的社長並未信任筆者,但由電子郵件寄給筆者很多資料。大體上,「全美台灣同鄉會芝加哥分會」和「芝加哥區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缺乏很多一手和二手資料。因此,筆者推薦下個研究在美台灣移民或台裔美國人的學者達成三個目標:第一,研究一個更多來自台灣移民或台裔美國人居住的地方;第二,如果學者找到一些台美協會的話,那麼他可以花比較多時間提早跟這些協會的會員聯絡而安排時間見面;第三,學者應該要花更多時間使這些協會的會員信任他。筆者寫到這裡終於發現了本論文的下列重點:第一,雖然本論文未涉及百分之百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台灣移民之答案,但是本論文卻涉及到該地區的兩個重要台灣同胞協會;第二,雖然該地區並未任何事件或法律政策影響到在美台灣移民的認同形成和轉變之過程,但有很多在台灣、美國的其他城市及中國發生的事件和法律政策卻影響到在美台灣移民的認同形成和轉變之過程;第三,不管誰自覺自己是「台灣人」或「中國人」,芝加哥大都市區並沒有一位台灣移民支持中國及台灣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轄。
  • Item
    台灣插畫創作者的文化勞動與科技中介
    (2014) 陳昱穎
    二十一世紀初期,視覺影像成為傳播的主流,插畫順應著視覺圖像流通的趨勢,延伸出許多新的應用範疇。插畫透過科技,在市場上發揮推廣及普及的效果,創造出了龐大的附加價值,成為具開拓潛力的商品,連帶地對插畫創作者本身,以及插畫創作、流通、分配與展示的過程,產生顯著的影響。本研究主要聚焦於插畫創作者身上,探討創作者勞動主體與環境的關係,將創作者的科技實踐納入分析,描繪勞動過程如何因數位科技的介入而發生變動。 本研究提出三個研究問題意識:一是在數位科技發展背景之下,插畫創作者的勞動與產製方式為何;二是插畫作為文化創意工作者,具備有文化產業經濟的特性與文化工作者的勞動特質,並檢視創作者與客戶、消費者與其他創作者的關係,以了解插畫領域中,交錯的動態關係,釐清插畫創作者所占據的位置;三是探討插畫創作者的認同與自主。本研究採用訪談法,發現科技不僅是單純產製工具應用的改變,也是影響創作者及整體環境。科技中介促使產銷模式改變,電腦繪圖創作相較於手繪創作,最大便利之處是修改與調整,能夠相對地節省較多時間與原料成本,利於利益極大化。網際網路的連結,將創作者捲入了全球化的勞動市場中,競爭愈趨激烈,加上各個平台種類紛雜且進入門檻低,創作者可能同時經營多個平台,呈現百花齊放又相互爭鳴的情況。 科技應用有助資訊密切交流,使各方資源得以快速整合,縮減創作者與客戶之間資訊不對等,插畫創作者的自主性與主動性更加提升,對事業有著更高的掌控權,創作者也發展出相應策略,來適應彈性化勞動,例如,建立自身品牌或累積專業聲望,扭轉既定勞雇思維,突破彈性化勞動的不穩定模式,開發且連結各種資源,接觸更為多元的客戶群。創作者與接收者互動愈趨頻繁,有助於創作者了解各個插畫小眾市場偏好,透過觀察接收者的回饋與反應,進一步調整自身創作方式,降低市場不確定性,減少難以準確預測的風險,同時提升曝光率並累積市場名聲。 過往守門者的重要性被削弱,同時促發新守門者的興起,新轉型守門者多以群聚概念為主要策略,架設及經營網路平台,將創作人力資源集中,形成團體聚落。同時提供創作者彼此集結的管道,創作者得以脫離個體戶的孤立狀態,分享著彼此的經驗,從個體認同逐漸形成集體認同。
  • Item
    童裝的消費實踐-台灣兒童穿衣風格的建構
    (2010) 毛俞婷
    童裝,在眾多服裝型態中,是一個特別的類型,起因於其設計者和購買者是成人,而使用者卻是兒童,因此,在童裝的設計和選購上,必定包含了成人對於兒童和童年的想像,而將這股想像延伸,成人對於兒童的看法將會形塑著成人如何看待以及如何與這群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相處,繼而關聯到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發展,影響力蔚為重要,因此有其探討的必要。 本研究從日常生活中主流媒體對童裝的再現方式出發,以媽媽們消費童裝的經驗作為起點,並輔以家中的衣櫃搜密,探究成人為自家兒童購買童裝時所涉及的風格想像、在選購服飾之際的親子權力協商、以及消費實踐與媒體中童裝形象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童裝的重要性在於被成人視為兒童教育、社會化的媒介,而社會化的程度與內容會憑藉著各家庭擁有的資本與品味以及價值觀而有所差異,並牽涉媽媽們對於兒童身體和心理發展的考量,但其最終目的皆是建立兒童與人交往互動的「合理」方式;至於媒體中的童裝形象只能建立一種虛渺的西方流行氛圍,供媽媽們在購買時投射附加想像。 並且,經由本研究中受訪者們的童裝消費實踐可發現,與西方引領的兒童穿著方式相較,這群台灣母親們渴望保留和延長兒童期的天真、可愛和順從,對於主流媒體中的「小大人式」穿著抱持反對的態度,呈現一種東西方對於兒童期的不同看待和對待方式。
  • Item
    台灣沙發音樂中東方主義的再現政治
    (2009) 顏呈霖
    沙發音樂的選曲與素材很大的部份來自於世界音樂,並且在大量民族樂音使用與專輯封面設計等元素互文傳遞下,異國情調、神秘感變成沙發音樂著重的美學,其中「東方」是歐美沙發音樂市場裡很常見的主題再現,然而本研究的興趣在於討論台灣脈絡下東方主題沙發音樂的類型化過程,以及不同於歐美市場的文化意義和再現政治。光憑Said的《東方主義》觀點並無法幫助我們解釋太多,但正如Dirlik所說的東方人也在形塑「東方人的東方主義」以及岩淵功一所提醒的異國情調其實是一場東西方共謀,我好奇台灣唱片產製是持續既有西方市場操作?或是在這個過程裡有不一樣的實踐?本研究以Neale的類型分析以及Toynbee的創意可能性理論作為研究策略,訪問類型化過程的重要推手:產業(映象唱片)、樂手(林強、DJ Code、蘇通達 )、樂評(galeer、zero、d!zzy)。 研究發現,台灣東方意象沙發音樂也反映出台灣在全球位置下對於西方現代性既複製又抗拒的複雜角力關係,以映象唱片為例,作為外來文化中介者,「重新脈絡化東方」不僅意味只是接收東方主義視野,而是經過挑選而重新翻譯成民族文化特性,但在不同層次的東方市場操作下,卻也透露用一種東方人內部的東方主義視野來看待鄰近南亞國家。相較於本土代理進口商,本研究中樂手其實較有意識地關注「東方意象」對於自身創作的關聯,並且也都會有「什麼音樂是我們的?」的困惑焦慮,本研究則探討他們各自回應心底疑惑的再現策略與文化操作矛盾。然而訪談經驗發現許多樂手們還是無法擺開西方市場的類型規則或是渴望能在西方市場獲得勝利,但這些實踐還是去殖民理論所關懷的:刻意強調凸顯自己認同符碼往往到頭來只是更強化被殖民宰制結構與塑造內在殖民鑿痕,因此本研究最後部分討論林強的創作理念:「移開西方參照」與「內化本地文化」作為體現本地音樂主體性的可能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