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基於語料庫中俄羅斯籍華語學習者[了]的偏誤分析與教學應用
    (2024) 楊景珊; Yang, Ching-Shan
    漢語「了」對於外國學習者來說ㄧ直是個難題,偏誤也非常多。這些偏誤有一些共同特徵,但學習者的母語不同,思考邏輯不同,形成偏誤的原因也不會一樣。在新生入學座談會上,我們最常聽見俄國學生說錯的病句就是:「大家好! *我從俄羅斯來了!」這句話的俄語必須使用完成體過去時,顯然學生是將漢語的「動詞+了」,與他們母語中的完成體過去時畫上了等號。同樣稱為「完成」體或貌,兩種語言之間一定有某種程度的相似之處。針對俄羅斯華語學習者對於完成貌標記「了」的偏誤,本研究利用語料庫為素材,先進行偏誤分析,再藉助前人對漢俄語法對比的研究,從兩種語言各自的語法規律中,找出他們的相異之處在「了」偏誤發生的過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最後,參考專家說法及現有的俄語版華語教材,再加上前面分析討論所得的一些想法,我們為在台灣學習華語的俄國學生,擬出一套適合他們的教學策略,並在「結構由簡入難」、「使用頻率由高至低」,以及「母語中有相對應者先教」等三個原則下,提出針對俄語母語者的「了」基礎與進階級句型教學排序建議。
  • Item
    華語與越語感謝之語用策略對比與華語教學建議
    (2024) 黃張如禎; HUYNH TRUONG NHU TRINH
    不同的語境文化會導致溝通模式有所不同,日常生活的感謝言語行為也不例外。感謝不僅是表達心意的工具,還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因素。因此能得體地運用感謝策略也極為重要,尤其是對二語學習者。現今越籍學習者學習華語的需求越來越多,但對比華語與越語的感謝行為研究稀少,難以滿足越籍學習者的需求。正因如此,本研究參考東西方和越南的禮貌準則,再以李麗娜(2004b)和Do(2019)的研究成果為基礎,整合出兩組母語者常使用的語用策略及其語言形式,同時提供出各種社會變因對兩組母語選用策略的影響。最後以越籍學習者為教學對象,提出具體教案範例。希望能補充華語與越語感謝言語行為語用策略的分析與對比研究成果,作為後續相關研究或教學應用的參考。本研究結果顯示,感謝言語行為的語用策略可分成兩大類:主體策略和輔助策略。這兩大類中又分成不同策略類型。主體策略部分,兩組母語者皆傾向選用「專門感謝詞語」。輔助策略部分,整體來看,華語語料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前三種策略類型依序為拒絕式、承諾式、抒情式和道歉式;越語則是承諾式、拒絕式、抒情式。在與其他策略搭配情況下,兩組母語者使用感謝輔助策略時皆最傾向使用兩種策略結構,其中最常使用的有五種策略組合。各種變因對兩組母語者的影響大多是一致,以「社會地位」因素為例,兩組皆傾向主體策略和各種形式混合使用。教學應用部分,本研究運用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建議,設計參考教案,使用「記憶未來」與「行為演練」原則,結合課上的「策略歸類」、「角色扮演」等活動培養越籍學習者在跨文化溝通情況下之語用能力。
  • Item
    中日電視廣告語篇之跨文化分析與教學應用
    (2013) 楊弦陵; Hsuan-ling Yang
    本研究以跨文化視角比較同屬東方文化下、以集體主義和高語境文化為主的中日電視廣告語篇。綜觀過去研究,探討集體與個體主義、高語境與低語境文化的文獻主要針對東、西方的差異,缺乏同屬東方或西方文化範疇下不同國家的對比研究,例如中文與日文。而廣告可視為文化的載體,在廣告媒體中,電視廣告的使用最為廣泛,然而國內電視廣告研究多從廣告學與行銷視角出發,缺乏語言學層面的分析;西方研究廣告語言的文獻多著眼於廣告中零散的詞句,未將廣告視為一完整的語篇剖析整體。再者,電視廣告語篇研究未曾出現將結構、形式與訊息結合之文獻,因此本研究欲探討中日電視廣告語篇結構類目、表現形式與訊息策略之跨文化分析。 本研究語料取自2012年九月至2013年一月的台灣無線及有線電視台與日本廣告頻道網站,質化與量化之分析結果顯示,中日電視廣告語篇偏好使用不同的結構類目、表現形式與訊息策略,中文電視廣告偏好「說理式」,以直接與產品相關的訊息或產品名稱開頭,闡述產品「使用功效」、「產品特點」等訊息策略,不重視情境脈絡,較傾向低語境文化特色,需要精準無誤的言語表達,對語境的依賴程度低,亦著重交際主體;日文電視廣告除了「說理式」以外,亦經常出現「情感式」使用與產品無關的訊息展開廣告,發展出敘事或戲劇,結合音樂、歌曲呈現「觀眾生活」訊息策略中的特定語境,符合高語境文化特徵,不重視外顯的口語訊息,重要訊息通常表現在時空、情況、與關係等情境線索,亦著重交際客體。 本文最後歸納研究結果,針對日籍學習者聽說課中的文化教學提供教學資源和教學建議,期能將中日跨文化知識實際運用於第二語言教學課堂中。
  • Item
    漢語重動構式初探及其教學應用
    (2012) 陳品文
    漢語重動句(本文稱之為「漢語重動構式」)是指在一個句中重複兩次相同動詞,第一個動詞帶賓語、第二個動詞帶補語的句法形式,例句如:「他看書看累了」。前人多針對重動構式的動詞或補語等句法成份進行研究並提出使用限制,且以動詞或補語類別預測重動構式使用的強制性與選擇性。然而,有鑑於只討論各句法成份並無法全面且系統性地分析重動構式的特點,本文以Goldberg (1995)的「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為理論基礎,分析重動構式的句法形式、意義內容,以及兩者間的對應關係,對漢語重動構式進行完整的探討。 漢語重動構式之句法形式可表示為SV1OV2C,V1=V2,其所對應之意義為「致使」,表達「X藉由W致使Y產生/變成Z」的語義。X、W、Y、Z分別代表四種語義成份:致事(causer)、致使力(force)、役事(causee)及致使結果(result)。本文發現重動構式的語義成分與句法成分間的對應關係為:致使力對應V2;致使結果對應C;致事與役事在句法成份的對應視補語語義指向分成兩種。當補語語義指向動詞,致事對應S,役事對應V1O結構,表達「S藉由V2致使V1O結構產生C」的語義;若補語語義指向主詞,則致事對應V1O結構,役事對應S,表達「V1O結構藉由V2致使S產生C」的語義。 據筆者對中研院漢語平衡語料庫及聯合知識庫中所有重動構式語料的歸納與統計結果顯示,重動構式共有四種表層形式:SVOVC(了)、SVOV得C、SVOV到C、SVOV了C。其中,SVOVC(了)形式在結構及語義的複雜度上最低,且使用頻率最高,為重動構式的原型,其它三種形式則為擴展構式。另外,筆者亦從語料中發現,只要形式上必須有代表持續性(durative)事件類型(event type)的「V1O結構」,且要表達「致使」語義時,就強制使用重動構式,如:「我們讀書讀累了」。 最後,本文藉由使用頻率的統計結果並考量結構與語義的複雜度,將重動構式的教學順序定為:SVOVC (了)→SVOV了C→SVOV得C→SVOV到C,並找出高頻的V1O結構詞彙,如「考試」、「讀書」等,作為教材編寫例句時的參考。
  • Item
    華語學術寫作之情態動詞分析與教學應用
    (2011) 吳欣儒; Xin-Ru Wu
    學術寫作為研究者用以描述研究歷程與展示成果的書面媒介,而其中情態(modality)傳達可能性與必要性之評估判斷,西方文獻證實情態詞(modal)於學術語體為寫作者用以銜接邏輯、表述立場與引發讀者反思評價等功能之核心機制;然而有鑑於漢語情態研究仍停留於句法、語義分析層次,尚未跨越至功能面向,也未探究情態於跨學科領域之表現差異,因此本研究擬以現代漢語近義、多義情態動詞“能/能夠”與“可/可以”為例,考察上述動詞於跨學科學術寫作之出現頻率、語義趨向與功能表現,期能發展漢語情態之功能層面研究,區辨兩類動詞差異,並說明情態與學術語境之互動聯繫。 本研究語料取自2005至2010年台灣數所知名大學醫、文學院之博士學位論文,質化與量化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可”類於醫、文學院的使用頻率皆高於“能”類。其次,兩類情態動詞動力用法皆遠高於義務用法。在語用層次,第一,兩類動詞的後設論述(metadiscourse)功能高度重疊,然而“可”類於醫、文學院之後設論述功能出現率皆高於“能”類,顯示寫作者慣以“可”類作為組織論述與表述立場之語用機制,而“能”類僅起陳述命題功能;其次,於功能類別上,“可”類以語篇功能為主,而“能”類則以人際功能為主。結論顯示情態詞的功能辨析有助於區辨語義面向的模糊與近似性。 在情態跨學科的後設論述功能表現上,兩個學科領域皆傾向以“可”類、“能”類來表示語篇功能;而於人際功能上,醫學院論文使用較多的建議與預測,較少的模糊解讀;而文學院使用較多的模糊解讀,較少的預測。在章節主題上,醫學院各章節主題與功能類型出現明確對應關係,然而文學院論文各章節皆偏好推論功能。研究結果顯示情態表現與學科領域、章節配置具對應關係,然而對應程度亦會因學科特性與寫作規範出現差異。 本文最後歸納兩類動詞出現語境與常見句式,期能使華語學習者的學術寫作更符合華語人士的表達習慣,提昇學習者書面的溝通交際能力。
  • Item
    現代漢語助動詞的界定與教學應用
    (2009) 葉信鴻; Yeh, Hsin-hung
    西方對助動詞的定義多採用構詞和語法功能標準,但漢語在語言類型上缺乏外在形態變化,因此漢語助動詞容易與其他功能詞類混淆,如:副詞;另一方面,僅依照功能定義,容易造成語法學家之間對助動詞涵蓋範圍不同、在次類劃分上也大相逕庭以及與其他功能詞類的混淆,造成各家的系統過於龐大,莫衷一是。 形式語法、功能語法及認知語法學家都曾對助動詞下過定義,也都有各自的問題。形式語法重視語法上的結構關係,GB理論將助動詞設為一個節點,置於謂語性詞組中作為情態成分;功能語法將句子的概念分為三個層次,如:Halliday (1985) 對助動詞的定義是在視句子為交換的層次上,主語對謂語性詞組所作的情態微調;認知語法則多從語法化的角度切入,視助動詞為動詞虛化過程的連續面。 本文主要從王楚蓁 (2008) 以Hengeveld (1992) 提出的跨語言詞類系統指出漢語的中心語類為動詞與名詞,在此基礎上,修正王楚蓁 (2008) 對謂語性詞組中擔任修飾動詞功能的非為副詞而是助動詞,起情態修飾的作用,而助動詞則依照鄧守信 (1975) 動詞三分系統,置於狀態動詞下做為一個次類,並提出助動詞劃分的標準與依據,確定現代漢語助動詞的典型成員以及非典型成員。確定助動詞範圍以及成員以後,在語義上,根據Palmer (2001) 跨語言情態系統為主並修正為情態三分,再按照Heine& Kuteva (2007) 提出世界上在情態上發生的語法化現象,據此提出歸類程序,並提出測試標準。 在相關的語言學文獻討論以及實際教學上,多半重視助動詞之間的混用現象,但根據我們從病句語料庫中學習者偏誤的統計結果顯示,助動詞在整體上缺漏以及誤加的現象比混用現象還多,因此我們認為教材編寫首先需要在個別的助動詞上多給予學習者判斷的信息,比如語法共現成分、使用語境和篇章關係,提高學生使用的意識,其後再進行近義助動詞之間的比較與辨析,為助動詞教學提供更有系統的教學依據。
  • Item
    華法網路新聞之語篇標記研究與教學應用
    (2014) 許雅晴; Hsu, Ya Ching
    外籍生來臺沉浸在華語情境中,閱讀成為不可或缺的能力。現今語言學習強調真實語料的使用,新聞媒體語篇成為華語教師常用之教材。網路新聞媒體在現今社會之地位不可小覷,但在臺灣對於新聞媒體語篇的研究卻略顯不足,且少有對比新聞主題之研究文獻。據教育部101學年度「大專校院附設華語文中心外籍學生人數」統計,來臺學習華語以法籍學習者人數占最多,此項調查顯示出針對法籍學習者教學研究之市場需求,但此類語言對比研究仍然缺乏。因此本研究以Hyland(2005)之後設論述(metadiscourse)架構為框架,分析華、法語社會版和娛樂版網路新聞在邏輯連接的交互式和人際互動的互動式上具有語言或是主題的差異,並探討其中的關連性。 本研究的語料取自2014年臺灣與法國雅虎網站發佈之社會與娛樂新聞各五十篇。對比結果顯示,華語與法語的新聞都依賴交互式(interactive)的後設論述標記連接語篇的邏輯概念,且兩者交互式各標記的使用情形也極為類似,使用頻率第一皆為示證標記,其次是連接標記。兩語言也透過互動式標記來傳達記者立場和顯示與讀者的互動,但兩者各標記使用分布有顯著的差異,華語注重表達記者自身態度的態度標記,而法語則重視與讀者互動的參與標記,呈現出"親向讀者"的態度。在新聞主題方面,華語和法語的社會版和娛樂版交互式標記分布極為類似,而互動式各標記亦無顯著的差異,顯示出新聞主題對記者撰寫語篇的概念並無影響。 綜上所述,語言與主題兩個因素相較之下,語言的差異對新聞語篇的構成有較明顯的影響。華語新聞以記者自身立場為主,而法語記者則注重讀者的參與。參考以上結論,本研究可利用分析結果讓法籍學習者了解華語和法語網路新聞中交互式和互動式詞語的使用,歸納各標記常用詞語且將部分詞語轉化為定式,進一步提出實例、分析結構,建立完整的語篇概念。研究結果期能協助法籍學習者建立有效的閱讀方式,提昇對新聞語篇的理解能力。
  • Item
    漢英職場結束談話策略對比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2016) 黃錦煌; HUANG, CHIN-HUANG
    「結束談話」是人際互動間常見的言語行為,但因語料蒐集不易,致使現今相關研究有限。然而,結束談話具有避免衝突與維繫關係等實用功能,本文認為有其必要進行研究,以彌補現今研究的不足。 隨著商業漢語的日益蓬勃,本文聚焦於漢語與英語職場情境結談策略的差異比較,同時探究兩母語文化對結束談話策略的影響,以期提供經由實證研究所整理分析而得的個別語言策略差異與典型公式,使漢語教師與英語母語背景的漢語學習者都能從中獲益。本文透過言談任務完成法(DCT)蒐集語言樣本,分析漢英語母語者主體行為、輔助行為、內部修飾與序列結構的使用情形。研究變項為社會權勢與社會距離。 研究結果顯示,漢語與英語於結談時其策略選用呈現多元的變化。不過,從許多面向來看,漢語策略選用的多樣性較英語來得大,且兩語言於策略選用與內部修飾等方面呈現不同的趨向。以內部修飾為例,漢語使用內部修飾時主要以減緩策略的效力為主,英語則以減緩或加強策略的效力為主。整體而言,個別語言於結談時有其共性與個性,且受雙方母語文化的影響。漢語結談策略反映集體主義與高語境文化的溝通特質,英語則體現個體主義與低語境文化的溝通特質。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本文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為對象設計一份學習單並編製兩份教案,以期讓學習者於漢語職場能更順利地表現適合漢語文化的結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