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播撒希望的種子:泰北慈濟學校的設立與華語文教學問題之探究
    (2011) 詹怡苓; Chan YiLing
    慈濟由於「泰北三年扶困計畫」的因緣進入了泰北決定興辦教育,因此在泰國清邁省芳縣設立「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為一所依泰國學制設立的普通學校,招生對象以義胞村、當地少數民族和泰籍子弟為主。學校辦學以慈濟人文為主軸,希望在泰北的華裔子弟能融入當地、深耕泰國,在泰北相當具有特色。本研究以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為主要研究對象,瞭解其歷史背景及華文教育在該校的發展,研究目的為: 一、瞭解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創建及經營。 二、探討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華文教育之發展。 三、深入瞭解當地親師生三方對於華文教育的觀點。 四、理出佛教泰國清邁慈濟學校華文教育發展之前瞻與限制。 透過兩次的田野調查,訪談學校的教職員、學生、家長,研究者理出其歷史發展的脈絡,並由訪談結果分析出泰國清邁慈濟學校華文教育的發展現況,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因緣殊勝在泰北,慈濟人在泰北一步一腳印的耕耘,創辦出泰國清邁慈濟學校,透過教育延續泰北三年扶困計畫在泰北的關懷。 二、華文教育的成果,清邁慈濟學校在華文教育方面付出許多心血,各界相當看好,但是仍有教師流動性高、課程教材規劃與執行上的困難、學生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尚待解決。 三、人文教育的提升,清邁慈濟學校在人文教育方面的耕耘成果豐碩,已經得到泰國教育界的認同及讚許,並派員前來學習。學校老師及學生所呈現出人文氣息,已深入在生活中落實。 四、未來發展及願景,清邁慈濟學校願景為教學及人文教育的雙典範學校,落實慈濟人文以及靜思語教學,為孩子帶來改變的力量與希望。 根據分析出的結論,研究者建議: 一、學校及教師方面,應積極改善制度並落實各項工作,規劃華文、人文教育發展藍圖,主管應發揮資源整合者角色,教師應充實教學專業及形成人文典範,深耕家長志工資源。 二、慈濟泰國分會方面,繼續以媽媽心、菩薩心來協助學校,整合志工資源。泰國慈濟教育志業發展委員會除了擘畫學校發展,也應多聆聽學校的聲音。 三、以慈濟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組織架構,來建立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校、分會、教職員工、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繫協調,從四門四法四合一的實踐中建立起和諧的學校氛圍,推動學校發展為教學、人文雙典範的學校。
  • Item
    大學附設華語中心之發展研究-以慈濟大學華語中心為例
    (2018) 張琬婷; Chang, Wan-Ting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附設華語中心之發展,以位於花蓮地區之慈濟大學附設華語中心為例。質化研究為深入了解一個研究場域之工具,藉由三個月的田野調查蒐集慈濟大學華語中心之資料,並透過訪談、問卷、歷史文獻的汲取全面瞭解此華語中心與東部地區之發展軌跡。而慈濟大學附設之華語中心其特殊性可分為三方面分析,一為附設於私立大學,二為地處台灣東部,三為佛教大學。慈濟大學華語中心於2003年創立,為東部地區第一間華語教學機構,亦為東部第一間通過教育部評鑑得自境外招生的機構,本研究為了解一所較為多元的華語教學機構如何發展並發展其自身之特色。 本文以台灣東部地區慈濟大學附設華語中心做為主要研究對象,蒐集實地田野調查經驗、第一手文獻及各類書面資料等,研究中心成立之歷史緣起、組織架構、行政層面、華語教學、師資培訓及其如何將本身信奉之宗教理念融入華語教學。研究發現因附設於佛教慈濟大學,故創辦人的理念亦於此中心展現,例如葷素習慣、培養人文精神之課程和參與各種慈濟舉辦之活動。而中心的經營管理使行政同仁、教師以及同學生有「一家人」的認同感。但慈濟華語中心所要面對的困難為人員流動率高、招生不易以及交通不便,期望能藉由異業結盟、不同華語中心的合作交流以及慈濟的支持突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