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基於體演文化教學法之初級華語口語教學設計—以美國高中生為例
    (2013) 謝銀河; Ngan Ha Ta
    在美國高中修中文課越來越流行。然而,華語教學似乎未幫助學生用恰當的行為跟中文母語者有效地溝通。許多美國人因缺少對行為文化(behavioral culture)的理解,所以跟中國人交流時無法遵守中國社會的文化規則,因而被視為不禮貌,甚至使中文母語者感到不自在。 Walker (2000)為了反映華語教學在這方面的欠缺,提出「體演文化教學法」。此教學法之所以與其他教學法不同,是因為此教學法十分強調記憶有情境的劇本(situated scripts),在課堂上演示。若教師有效地使用本方法指導學生,不僅僅可增強學生的語調與流利度,也可幫助他們建設目標文化的默認記憶(default memories),並能夠恰當地表現在目標文化中。本研究為了加強學生的口語能力及中國行為文化的知識,目的在應用此教學法來設計出一套針對美國高中生的口語教學模式。本研究採用值化的研究法,研究過程包括文獻探討、教材分析、以及學生與教師訪談。 探討文化與進行訪談之後,本論文提出一些增強學生的文化知識及口語能力的教學建議。首先,為了加強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溝通效率,學生得先辨認自己文化的文化模式再進行兩個文化間的對比。其次,學生得練習在真實情境下演示及產生真實語言,在初級階段母語的使用頻率得增加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其次,口語教學的活動應該按照一個具體的順序:控制性的活動、半控制性的活動、自由性的活動。最後,為了將體演文化教學法的原則應用在課堂上,口語操練與活動,尤其是對話的演練,可以融入在活動課中(ACT),而語法解釋及文化討論可在信息課中進行(FACT)。為了繼續幫助學生加強他們的文化知識與口語能力,本研究在最後也提供未來研究發展的建議。
  • Item
    初級華語口語課程設計 -以越南學生為對象
    (2012) 阮越進; NGUYEN VIET TIEN
    由於一些地理、歷史的原因,越南的語言、文化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就越南語而言,這些影響到現在還在越南語的詞彙、語音中留下痕跡。越南人因此在學習華語過程中有了相當多的優勢,但同時也受到自己母語所造成的一些困擾。在本論文範圍內,筆者主要從探討初級越南學習者的口語表達特點入手,最後目標為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口語課程,盡量發揮他們的學習優勢、避免母語的干擾、提升初級越南學習者的口頭表達能力。 筆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越南學生在學習華語口語時比較快掌握、記得詞彙,特別是跟漢越詞相對應的一部分詞語;而發音、語法是比較突出的難點。越南學生發音時常發錯聲調,尤其是第一和第四聲、一些聲韻母比較難掌握(如捲舌音zh-ch-sh;送氣音q、c、ch等)。這些因素影響了說話的準確性、降低溝通效果。對華語語法,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不太難,但初級學習者說話時卻常犯語法錯誤。特別是在說長句子裡,因為越南語和漢語在語序上有所不同,學習者更容易把定語、狀語、補語等句子成分排錯位置。 針對越南學生的這些口語表達特點、筆者在教學設計部分主張利用漢越詞的優勢提高學生學習與記憶詞語的效果,同時透過一些練習形式和技巧加強學生的對聲調、聲韻母的掌握。比如使用強調法、音圖、詞卡等方式來練習和糾正學生的發音。在語法訓練上增加一些語序練習、訓練學生能說出比較完整、標準的句子來進行溝通。課程裡的各種練習都很注重真實語境,希望透過圖片、會話錄音能讓學習者更生動、自然地體會與掌握華語。
  • Item
    高級商務華語教材編寫研究-以商務會議與簡報表述能力訓練為例
    (2011) 謝文彬
    兩岸三地對全球經濟之重要性不斷提高,帶動了商務華語學習的需求。本文旨在針對「會議」與「簡報」兩大商業情景以及高級商務華語學習者之需求,發展出一套理想的教材編寫模式。本研究回顧專業英語教學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 理論、高級華語教學、商務華語教學理論與發展現況以及傳播學、管理學、語言學對商業會議與簡報之探討,從中建立起本文之理論架構,並以之為依據,實地進行需求分析及教材編寫。本研究調查發現,高級商務華語學習者對「商務會議與簡報華語」以及「提升口語能力」有強烈需求,對課程互動與教材內容之「真實性」亦高度期待,但現行高級商務教材未針對特定商務情景之特性進行設計,亦不夠注重高級口語教學的重點工作,與學習者的期待之間存在極大落差,顯示出一部針對高級華語學習者、以商務會議與簡報之語言功能及特色為編寫主幹的「商務口語技能訓練教材」具極重要之發展價值。本文以上述理念為基礎,結合文獻所探討之理論,融合案例教學法 (Case Study Approach) 及整合表現能力評量 (the Integrate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之概念與方法設計教材,編寫單課範例,並於課室中實地測試,之後更實施教材評估,以廣泛蒐集學習者、教學者與華語教學專家之意見,作為日後改進的參考。試驗與評估發現,整體而言,學習者與教學者皆對此教材表示肯定,認為教材內容成功突顯出商務交際的特性並塑造出符合需求、貼近真實的場景與任務;語料與練習的內容也具高度實用性;輸入與活動形式的多元化則有助活絡課堂氣氛並且提供課室活動充分的支持。筆者亦於文末根據需求分析的發現提出後續商務華語教材發展建議。
  • Item
    以同步視訊遠距教學為主軸之跨文化華語口語教學設計
    (2011) 黃聖芳
    在現代科技與語言教學的結合與進步下,遠距教學發展逐漸普及。遠距形式的教學也增進了跨文化交際的可能,本論文主要討論以同步視訊遠距教學形式進行的跨文化華語口語課程。以跨文化交際為主的口語教學應針對不同背景的學生需求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本研究對象為以德籍學生為主設計同步視訊遠距形式的跨文化口語教學活動。 本研究採「發展研究法」,綜合理論與現況分析,並且由學生需求分析瞭解適合研究對象的教學內容與方式,進而設計出針對德籍學生為主的同步視訊遠距形式的跨文化口語教學活動。 研究者並蒐集同步遠距離教學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情形進行現況整理與分析,透過文獻了解同步遠距離教學的使用者心得。接著進行需求分析問卷收集教學設計需要的資料,針對此次研究對象德籍學生發出問卷調查教學活動需求和跨文化主題喜好,最後整理前導研究對於同步視訊遠距教學時需要注意之難點和教學技巧供教學設計參考。 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前,研究者綜合文獻與現況整理加以需求分析的結論,以互動教學觀點為基礎,主要以溝通式綜合任務導向教學法。設計範例選取學習者最感興趣之文化主題「飲食文化」做為教學主題,主題的選擇重點也應考量學習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喜好作謹慎選擇。教學強調語言功能和溝通技能,給予學習者真實語言與材料內容。為進行跨文化的比較引導學習者反思自身文化,課室活動中以學習者為中心助其建構知識。最後則提出本論文的結論與研究發展的限制,並且針對未來發展方向的做出建議與結語。
  • Item
    華語節律朗讀教學研究
    (2009) 陳慧君; Hui-Chun Chen
    中文摘要 關鍵字:口語教學、語篇韻律、節律朗讀、停延、聲情 語音教學不該只停留在字、詞、句,一定要提升到語流韻律,才能完整語音教學。至於語流教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哪些是改善語音的關鍵?需要深入研究以提供教學的依據。本論文針對華語語流教學提出節律朗讀為教學策略,在節律朗讀中實踐語篇韻律教學。能夠利用聲音的長短、高低、強弱、大小四大元素來活化口語表達,適當的運用停延技巧以呈現重音、節奏、語調、語氣,循序達成節律朗讀“讀準語音、讀順語流、讀好韻律、讀出情感”的語音教學目標,希望改善外籍生的洋腔洋調,訓練高效能的口語語音溝通能力,落實完整的華語語音教學!  本論文引用文獻說明朗讀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功效,也引介成功朗讀教學模式;應用鄭秋豫(2005)提出的語篇韻律概念,進行節律朗讀教學。研究步驟先蒐集相關文獻,進行先導式教學,確定外籍生對節律朗讀的反應,並以此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最後以行動研究法進行教學實驗,記錄教學過程並根據實驗結果提出結論和建議。  教學實驗有五位受試者,邀請曾指導演說、朗讀的高中國文教師聽審,根據教學前、後測的錄音,聽辨有無洋腔洋調並且評定節律朗讀語音教學目標和語流韻律表現。結果在讀準語音、讀順語流、讀好韻律、讀出情感四項節律朗讀層次,都有顯著性提升。針對重音、停頓、節奏、語調、語氣五項韻律語流表現,也能明確適當的被感知。同時證實節律朗讀教學對於達成聽到、聽懂、動聽、動心的口語語音教學目標有明顯幫助。關於去除洋腔洋調,有兩位通過測試;因為變因太多,若能延長學習時程,讓個人基礎發音更穩固後,節律朗讀的語流韻律教學對於改善外籍生洋腔洋調,應該大有助益。
  • Item
    基於體驗文化教學觀之中級華語口語會話教學設計
    (2009) 陳亮妤
    在現今外語教學的領域中,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概念已受到普遍重視,美國外語教學學會於1999年公布外語教學的五大教學目標:溝通、文化、連結、比較、社群。其中「文化」一項的教學目標期許學生能展現對所學習的文化觀點或文化產物與文化實踐之間關係的理解。在這樣的教學目標下,學習者學習外語的目的不再只是說出正確詞彙或使用正確語法,更需要養成目標文化的文化能力。然而,第二外語教學界對語言課程中如何妥善引入文化教學仍無共識,現今語言課程與所謂「文化課程」仍處於清楚切分的狀態,以華語教學為例,一般華語中心開設之文化課程,多以教授成就文化或民俗技藝為主,最難教與學的交際文化或行為文化則鮮少有系統化教學。2000年時,學者Galal L. R. Walker根據其多年中文教學經驗,提出了「體驗文化」(“Performed Culture”)教學觀,主張改變學習觀念,將文化學習作為語言學習的核心,以情境化的會話演練及學生表現作為主要教學活動,以期培養學習者文化能力,在目標語文化中能言行得體。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中級程度華語學習者為對象,以口語會話教學為主軸,根據體驗文化教學觀發展教學設計,以期為台灣地區華語中心之口語會話課程提出一套可行的教學模式,使文化融入語言教學。研究過程中,首先針對體驗文化教學觀及既有教學方式進行文獻探討,設計初步教學模式,接著進行前導試驗,再根據前導試驗結果修正教學設計,最後進行正式的教學實施。 根據教學實施的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教學建議:一、教學模式方面:以「情境理解—語言練習—會話表現」模式進行教學,能夠循序漸進,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文化能力。二、文化融入語言教學方面:分別於詞彙、句型、會話情境三個層次有系統地加入文化討論,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識;最後以情境化影片輔助教學,能夠有效並具體地介紹文化,對學習者而言最為實用。三、口語會話教學方面:使用情境化的會話演練活動,能將單句語法練習提升至句段層次,並強化學習者對情境的認知,提高學習者在目標語文化中的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