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臺韓華語教師在初級華語課程實踐協同教學之反思研究
    (2023) 楊淨嵐; Yang, Ching-Lan
    本研究目的是探究臺灣籍華語教師及韓國籍華語教師在初級華語課程中, 實踐協同教學的歷程,其中包含共同備課、教學挑戰、課後檢討及自我反思。 目前臺灣的華語教學領域,與「協同教學」相關的研究甚少,且隨著因配偶工 作外派在臺短居或長住的韓國人越來越多,為提供針對性的華語語言課程,研 究者與一名韓籍教師採用 Friend& Cook(2004)提出之「一教一觀察」模式, 共同計畫一為臺、韓教師協同教學之初級華語課程。 首先,課程為符合學習者的學習需求,本研究根據建置初級華語課程之理 念結合問卷調查法收集訊息,並依此編撰教材、籌備教學;接著,記錄共同備 課之歷程,在每一堂課前,臺、韓教師會針對教材內容、教學任務及學習者學 習情況,溝通協調、提出方法以進行協同授課;課後,臺、韓教師依各自觀察 之現象一同討論、檢討,再透過 Gibbs(1988)提出之反思循環理論進行教學反 思,藉以改善課程、積累經驗。而在教學研究結束以前,另以問卷調查法及半 結構性訪談法收集學習者對於課程的評價及看法。研究呈現的結果包含臺籍教 師與韓籍教師的備課過程、課後檢討之逐字稿搭配反思循環理論的反思紀錄, 總結臺籍教師及韓籍教師協同教學歷程,並討論學習者給予課程之回饋。最 後,由以上結論提出臺籍教師與韓籍教師協同教學之相關建議,供研究者、華 語教師參考。
  • Item
    貝利茲教學法於成人線上華語教學之實踐
    (2023) 鄭臻芳; Cheng, Chen-Fang
    本實務報告主旨在說明做為一位貝利茲語言機構新手線上華語教師的我,初任職於貝利茲語言機構的三個月間,藉由我實踐貝利茲教學法系統化教學流程的實作歷程之反思,包含檢視貝利茲教學法因應成人教育學理論之成人學習特性,以及反思我在教學時所面對之挑戰及回應方式和態度。藉由教學反思,我如何調整我的教學。期待以我的報告,能帶給對貝利茲教學法、成人線上華語教學及藉著教學反思提升教學之教師能有所助益。本研究主要探討研究目的為(一)闡述現今貝利茲教學法之系統化教學流程於成人線上華語課程之實踐。(二)探究貝利茲教學法因應成人學習者學習特性之現況。(三)我由貝利茲教學法之實踐過程,以Schön的反思理論為基礎,並以Gibbs之反思循環架構,進行教學歷程之反思。透過教學反思,研究結果顯示在實踐貝利茲教學法時,除了採用貝利茲教學法之系統化教學流程之外,更需藉由因應不同成人學習者特性,觀察學生於課堂中之反應,適時調整教學。貝利茲教學法雖有系統化流程之設計,也非常具有彈性。在貝利茲教學法操作程序中,也顯現出針對成人教育理念設計之原則。研究結果也顯示,身為新手貝利茲線上華語教師的我,透過教學反思,我能逐步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及教學觀念,進而能在華語教學領域能有所成長。
  • Item
    遠距華語文化課程設計之教學反思—以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國畫與書法課為例
    (2021) 賴映蓉; Lai, Ying-Jung
    本研究旨在藉由遠距華語「國畫與書法課」課程設計,探索適合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開設之入門遠距華語文化技藝類課程教學模式。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參與式觀察法與半結構性個別訪談法,根據課程架構、學習者需求與專業性材料作分析,再結合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與遠距教學互動性來規劃課程,並採混合同步與非同步遠距教學模式。課程內容設計以國畫為主,書法為輔,以「永字八法」、「花中四君子」、「花卉」、「動物」、「食物」和「水果」6大主題進行教學,並利用不同的媒材結合節慶與手工藝創作,增加課程趣味性和互動性。課程目標為讓學生透過體驗中華傳統藝術,增加目的語文化的了解與中文輸入,以提升學習動機與促進其中文學習。經教學實踐後,對整體課程框架、教學教材與錄影、學生反饋訪談進行反思並優化課程設計。研究顯示透過大量的自然中文輸入,學習者對中華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且課堂活動有助於紓壓,亦提升其在聽力、漢字認讀、詞彙方面的華語學習成果。經教學反思後,發現本課程較缺少口說訓練、書法教學較單調與較缺乏課程評估方法,故除優化教學大綱與教材外,更利用線上平台MyET設計口說輔助課程與增加口語表達活動。書法教學嘗試除了題字、春聯,也含詩詞教學。為增加互動性和成就感,利用線上平台Padlet另增期末成果展活動。最後,提出遠距華語技藝文化類課程設計教學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