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耗竭」重生─社工復元之路
    (2022) 蔡時瑄; Tsai, Shih-Hsuan
    本篇論文透過受訪者的自身經驗探究社會工作者在服務的過程經歷了那些耗竭事件,又是如何展開復元之路。本論文採用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共訪問22位不同領域、年齡層與婚姻狀況的社工。受訪者性別以女性為大宗,耗竭年齡約為24歲至45歲,業務內容以保護性業位居多,其次為綜合型業務工作。結果發現受訪者有部分自覺已處於復元狀態,部分正邁向復元,部分則是尚未處理耗竭事件。當社工發現自己身處耗竭狀態時,會透過運動、諮商、書寫、信仰等方式使自身邁向復元;而社工的另一半、家人、督導與同儕的陪伴、支持與相互扶持,使社工能夠對耗竭事件有新的視野與框架,使社工能邁向復元。
  • Item
    我們與同婚的距離-基督徒社工學生的角色衝突經驗
    (2022) 曾峻偉; Tseng, Chun-Wei
    在過去幾年以來,婚姻平權運動備受台灣社會高度關注與討論。身為基督徒,由於同性戀行為是不被其信仰規範所認可的,他被期待應該恪遵教義而譴責同性戀、反對同性婚姻。然而,若他同時具有社工學生的角色,根據社工專業的立場,他會被期待要依循尊重人權、實現社會正義等專業價值,而捍衛同志權益、為婚姻平權發聲。為了呈現基督徒社工學生,在同婚議題上因宗教信仰與社工專業的迥異立場而面臨角色衝突的經驗,及延伸到實務現場面臨信仰與專業間價值衝突的經驗,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透過立意抽樣選取十位研究對象,運用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並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除了詳實呈現基督徒社工學生在同婚議題因雙重角色的不相容期待,經驗到角色衝突的心路歷程;也剖析基督徒社工學生面對角色衝突的衝擊,透過不同因應方式在困境中尋求突破。並且延伸探索在實務經驗中,助人工作者面對宗教信仰與社工專業價值差異的回應。最後,思考社工專業養成增加同志教育的適切性,協助學生實踐多元、平等、反歧視的社工精神。
  • Item
    社會工作者運用表達性藝術治療媒材之處遇經驗探討
    (2022) 陳韻文; Chen, Yun-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工作者運用表達性藝術媒材與服務對象工作的經驗,採用質性研究方法,訪談8位曾經使用過表達性藝術媒材且社會工作年資二年以上之現職社會工作者,透過他們的分享,來了解:使用表達性藝術媒材之動機、學習表達性藝術治療的管道及使用表達性藝術媒材工作的過程與困境等。主要研究發現為: 一、個人興趣、職場中的反思與觀察、家人影響是社會工作者運用表達性藝術媒材與服務對象工作的主要動機。 二、社會工作者汲取表達性藝術治療知能的管道有大專院校、職場與其他等多元途徑。 三、表達性藝術媒材之使用,可達到促進肢體功能、減重、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探索自我、促進認知與記憶功能、增強權能、發展同理心、穩定情緒、增加服務對象的生活經驗、增加人際互動經驗甚至提升社交能力之處遇目標。 四、表達性藝術治療媒材之使用,對社會工作者而言,有助於工作關係之建立、增進對服務對象之認識、及問題評估之進行,對服務對象來說,則有提升專注力、提升配合度、提供心理支持、協助放鬆或抒發情緒、表達想法之效果。 五、社會工作者在使用表達性藝術媒材的過程中,會面臨表達性藝術媒材本身特性、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本身、勞動環境與機構文化、專業定位等面向之挑戰。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可知,表達性藝術媒材適宜作為社會工作者提供處遇服務之工具。最後期待本研究能為學術及實務界帶來專業工作上之反思與精進,並使社會工作服務的輸送過程更加順暢。
  • Item
    轉身離開─公職社會工作師轉調職系經驗探討
    (2021) 徐珮華; Hsu, Pei-Hua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職社工師轉調職系之經驗。以質性研究方法,訪談七位現已轉調離開社工專業之「前」公職社會工作師,以「曾經的局內人、現在的局外人」角度,分享其投身公職動機、決定轉調離開的決策原因、選擇轉調新職務的考量以及轉調後的實際感受。研究發現,公職身分帶來的待遇與福利保障,是吸引受訪者投身公職的主要動機。然而長期面臨高強度的工作負荷,導致身心壓力俱大,加之行政體制下科層考量凌駕專業,故在轉調限制期滿後,公職社工師寧願選擇轉調至其他職系從事相對輕鬆的行政職務。值得注意的是,受訪者在轉調後持續以不同形式展現社工特質與專長,且普遍對轉調抱持正向肯定的態度。本研究驗證了公職社工師流動的主因,並呈現其工作實況及決策考量。另外也分別對制度面、用人機關與公職社工師提出建議,以期研究結果能致力於改善台灣基層社工的工作環境,並使社會工作專業更受重視。
  • Item
    社會工作者協助目睹家庭暴力兒童經驗之研究─以家庭暴力防治法2015年修法後為例
    (2018) 姚冠吟; Yao, Kuan-Yin
    《家庭暴力防治法》於2015年2月4日修正公布,將目睹暴力兒童納入家暴法的保護對象之一。家暴法修法至今不過三年多之久,當前中央政府正積極地投入資源建置目睹暴力兒童的服務網絡;對此,研究者著眼於目睹暴力兒童服務未來的發展,認為有其必要彙整2015年家暴法修法後至今的目睹暴力服務之實務現況,希望藉本研究呈現2015年修法至今目睹暴力兒童社工之服務經驗,並據以提出相關建議。 本研究以提供目睹暴力兒童服務的社工為研究對象,採用深度訪談法做為蒐集資料之方式,且是立意取樣,透過滾雪球方式邀請研究對象,總共邀請7位服務目睹暴力兒童的社工參與本研究。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2015年家暴法修法後,社工服務目睹暴力兒童的主要年齡層下降,其年齡層由學齡期下降至以學齡前期目睹暴力兒童為主。 二、2015年家暴法修法後,目睹暴力兒童服務之處遇定位有所轉變 (一)目睹暴力兒童服務之主體性提升 (二)目睹暴力兒童服務獨立於成保體系 (三)目睹暴力兒童服務與兒少保護之分工越趨明確 (四)目睹暴力兒童服務在一站式方案的服務整合 三、目睹暴力兒童社工與教育單位合作之轉變 (一)教育與社政單位對於目睹暴力兒童之輔導歸屬認知不同調 (二)學校輔導資源不均對於目睹暴力兒少服務有別 (三)轉知教育單位後難以瞭解學校輔導成效